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积极心理学第四章积极的人格特质VIP免费

积极心理学第四章积极的人格特质_第1页
1/35
积极心理学第四章积极的人格特质_第2页
2/35
积极心理学第四章积极的人格特质_第3页
3/35
第四章积极的人格特质•一、人格特质理论概述•(一)起源•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PersonalityTraitTheory)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ernardCattell)。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特质理论最早源于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体液说:•盖伦: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体型说:•克瑞奇默: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谢尔顿: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心理类型理论:•荣格;内向型(喜沉静,易羞怯)、外向型(好活动,喜社交)•评价(二)现代的人格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1)人格特质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2)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16种人格特质: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五种人格特质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外向性、外倾性(extraversion):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开放性(openness):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随和性(agreeableness):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谨慎、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4、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艾森克(Eysenck)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threefactormodel)。这三个因素是:①外倾性(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层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积极心理学第四章积极的人格特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