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专题研究江阴市人民政府1998年6月专题一土地利用分析江阴市位于北纬31°40'至31°57',东经119°59′至120°34′。北枕长江,与靖江市隔江相望;南近沪宁线,与锡山市为邻;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新区、武进,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地带。交通十分便捷,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全市总面积988.2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9.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8.75平方公里。沿江岸线35公里。江阴古称暨阳,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南梁绍泰元年(555)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以南,因地处大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下领江阴、利城、梁丰3县。此后建制级别曾几度升迁,为路、为州、为军,废置不常。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恢复江阴县建制。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江阴市。目前全市有28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524个行政村,7815个村民小组;各镇共有78个居民委员会,另有工厂家属委员会6个。澄江镇为江阴市府所在地。1996年末,江阴市家庭户、集体户总户数为357020户,比上年增加5892户。年末总人口1141483人。年末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87004人,占总人口的51.42%;女性人口554479人,占总人口的48.58%;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85。1996年,江阴市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59人,比1982年的1027人增加132人,比1949年的623人增加536人。江阴市人口密度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人口密度高出8倍和70%,亦高于周围各县(市)。一、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侧,全境地势平坦。地质上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断裂沉陷,接受新生代以来的长江冲积和太湖沉积。北部沿江地带为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2.0—4.5米。南部为太湖水网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5—8米,其中西南圩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仅1.5—2米。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3.15%。山丘孤耸于平原之间,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均属中生代燕山运动中残留在断块上的茅山余脉,占总面积的3.97%,高程一般在200米以下,最高为273.8米。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占总面积的12.88%。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丰富。平原水旱田以黄沙土为主,山地多为黄棕壤土。2.气候江阴市市域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等特点。春季阴湿多雨,冷暖交替,间有寒潮;夏季梅雨明显,酷热期短;秋季受台风影响,可出现秋旱或连日阴雨相间现象;冬季严寒期短,雨日较少。江阴年均气温15.2℃,年际变幅很小,仅3.0℃,77.5%的年份平均气温在15℃以上。1月平均气温2.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8.2℃,极端值为-14.2℃(1977年);7月平均气温27.8℃,年极端最高温度平均值为36℃,极端值38℃(1992年)。0℃以上平均年积温5430.3℃,平均无霜期229天,日照时数216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9%。江阴市域年均降水量1002.6毫米,最多年份达1914.4毫米(1991年)。其中汛期雨量占55%,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历时半月左右;7—9月为台风季节,其中8月最多,台风经过时,都伴有大到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气温高值期基本上也是多雨时期,这种雨热搭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96年全市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梅雨期长,梅雨量多,日照时数正常。年平均气温15.8℃,比常年偏高0.6℃。年极端最低气温-5.2℃,出现在2月1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出现在7月24日。冬季温暖,春、夏季气温正常,秋季气温偏高,尤其是9月气温,比常年高2.0℃。全年日最气温≥35.0℃的高温日数6天。年总降水量947.0毫米,比上年多161.7毫米。是年6月3日入梅,7月22日出梅,梅雨期50天,梅雨量384.7毫米,远高于常年,梅雨期内出现一次暴雨过程。年日照总时数1944.4小时,比上年少112.8小时,属正常。3.江河水系江阴市域地表水丰富,外来水源充足,境内河、沟、渠、塘总蓄水量达4734万立方米;长江江阴段区间水量为13.1亿立方米;年大气降水补给9.84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沿江水闸及涵洞年总引水量可达13605亿立方米。本区河网密度为4.98公里/平方公里,能通航及具备大引大排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