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龄老人自我状况主观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汇报体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龄讨论领域中得到较多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建议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评价应考虑11个方面,即: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日常生活功能、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收入、营养状况、心理卫生、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体能检查(于普林等,1996)。各种相关讨论显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或日常活动需要别人的帮助。有学者提出仅仅用一成不变的健康人的标准来评价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妥当的,这种评价忽视了人群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例如,有人虽然带病或有残疾,但他已学会了如何带病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Koch,2000)。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当年龄增高后,老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疾病或症状,一些高龄老人虽然带病,但他们可能已经在长年的带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都比较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开展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化讨论和商榷。数据来源本讨论使用数据来自1998年对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健康长寿基础调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讨论”课题组,2000)。本讨论使用了80~105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样本量为8805人,其中男性占40.3%。调查内容中包括老人对自己生活和健康的评价,共有两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你觉得你现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提供给老人亲自选择回答的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5种评价。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大多讨论者采纳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但因为主观指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内在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调查对象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做出评价,身处不同地区、时代、环境的个人,评价标准必定不同。因此这些主观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往往在分析讨论中受到质疑。如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龄老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好”或“好”(69.7%),只有2.86%的老人认为生活“不好”或“很不好”(“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讨论”课题组,2000,244页)。对这种结果可以有不同解释:(1)事实确实如此;(2)这些高龄老人能够存活到如此年龄,显然是一个选择性的群体,他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知足是长寿的一个因素,因此会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过于乐观;(3)这些老人往往会将过去艰苦的生活做为对比,因此得出现在生活“很好”的结论;(4)这些老人的回答受到调查环境的干扰,如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家人或地方领导的在场等,但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相当差(董人铮,2000)。后面的三种解释都基于一个假设,即对生活满意的高龄老人如此之多是不可信的。不过据四川省1990年对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有75%的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幸福,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袁鸿江等,1999);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结果分析,在9889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幸福感的占81.92%(姜晶梅等,1998);根据1998年对1000名上海城市高龄老人的调查,生活满意度为“差”的老人只占2.2%(林茵等,2000)。由此看来,这些调查的结果比较一致。此外,1998年高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积极乐观的倾向;老人的乐观态度必定会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自我评价趋向较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老年调查对象对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偏高,但还是可信的。同一调查中的自评健康状况则与自评生活状况的分布稍有不同,评价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老人占53.95%,认为不好的有7.89%,明确认为“很不好”的只有0。56%(“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讨论”课题组,2000,248页)。与调查员的观察相比较,被访老人、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有高估自己健康状况的倾向,甚至在看来体弱多病的老人中还有10.2%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属于“好”(见表1)。但总的来说,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调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查员的观察比较一致(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588)。虽然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自我评价高度相关(假如将两种评价都划分为二分变量,即“好”和“其他”,两变量的相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