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珠回归》读后感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明珠回归》这篇课文,我读后深受感触。这篇课文说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秦代到清代,中国一直对香港实施管辖,行使主权。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了海盗式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永久割让香港岛。从此我们与香港岛分割开了。就算如此英国人民还不罢休,1898年又一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的二百多个岛屿也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读到这里我感到悲愤。可是邓小平同志在和英国政府的谈判中,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的决心。我觉得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的智慧和胆识,可能香港还被英国统领着。现在我们的国土,澳门和香港都重新跨进祖国的怀抱,还差台湾,但是我相信两岸人民虽然分开着,可是我们心连心总有一天台湾一定也会跨进祖国的家门。第二篇:回归道德智慧读后感读《回归道德智慧》一书有感最近,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吴安春写的《回归道德智慧》一书,感到收获颇丰。《回归道德智慧》一书共有六章:第一章道德智慧的文化探究;第二章道德智慧的内涵、形态及精神实质;第三章道德智慧的境界、功能及特征;第四章道德智慧教育;第五章教师的道德智慧发展研究;第六章教师道德智慧发展的支持性条件。这本书从道德哲学、道德教育学、道德心理学视阈融合的角度,通过“厘清道德智慧的基本内涵、对道德智慧进行学理解析、关注向道德智慧回归的道德教育和教师问题”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揭示了向道德智慧回归的道德教育问题。它针对以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中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呼唤以人为本、重新回归人性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继承和国外道德智慧的吸纳,建构了具有人文气质和理性精神的道德第1页共12页智慧心理和道德智慧教育理论,为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对在德育中始终处于一个规范引领者姿态的教师的道德智慧的培育与发展,做了重点剖析。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的福祉为职志,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首先就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重道德的人。只有敬畏、谦让、认同、接纳和发扬,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甚或是西方的道德智慧和道德传统,德育的内涵及功效才可以历久弥新,教师才可以有资格以满溢之水渗润、启迪学生的心灵,进而使芸芸众生彰显其向善之心、向美之愿。在师生德性对话的流程中,或许会舒展流畅、或许会层峦跌宕、也或许会峰回路转,但是不论何种方式的德育交流,其中双方都会有探险的兴奋与欣慰,都会有碰撞摩擦产生的火花与灵光。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在德育中所预期的、渴望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道德智慧是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激发教师道德智慧不断成长,应该是每所学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必须着重培养教师队伍四种意识:一是科研意识。要把科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要以研究的眼光、研究的视角来看待德育、课堂教育、学校管理等问题,从而树立科研意识。二是问题意识。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界定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第2页共12页三是课题意识。即形成以课题带动教师发展的意识,注意学校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的交叉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成立研究小组和研究共同体等。四是理论意识。教师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和研究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从而得到不断提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