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人员先进事迹材料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技人员,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更谈不上任何传奇故事,只是默默无闻的,像一头伏冀耕耘的老黄牛,竭尽全力地想做好每一件事,淡泊名利,专注业务,乐于奉献,不图回报。参加工作18年来,她一直沉浸于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认真从事经济作物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农民以及高效设施农业相关项目的实施与研究。她用自己无悔的青春默默耕耘,为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她用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的不凡历程。弃文从农,是偶然中的必然她没有辉煌的过去,记得小时候,当时的农村,家里人多地多,由于体质弱,个子小,在帮家里干地里农活时,她总是落在最后,任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别人,所以当时她就想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考虑去学农,最终她选择了文科“秘书”专业,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和泥土打交道,不要去干那些她怎样费劲也干不来的农活。中专毕业后,1996年8月,她分配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工作,从事的主要是综合性的文字档案等事项,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但工作不久,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学历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贫乏,由原先对农业的一种厌烦和规避转为对农业知识的渴求和对农技人员的羡慕,她以最快的速度、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专业自学中去,边工作边学习,以较快的速度在2年半的时间内,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扬州大学“农业推广”大专学历,接着又函授获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文凭。2000年1月,她主动请求从综合部门办公室调至业务站农技推广站从事经济作物、蔬菜栽培工作,有人不理解,问她为啥好好舒服的办公室不呆,怎偏偏选择到业务站去蹲田头,做泥巴人,她笑而不语,其实她只是觉得这样心里踏实,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有一种自然纯朴的情感,她总希望自己可以为农民做点什么才行。但理想和事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人常说:隔行如隔山,这种由原来在综合部门搞管理、搞服务一下子转换到了业务科室做专业,这种跨越式的第1页共4页转向让她比别人工作起来要更加吃力,为了能够早日上手,她通过自学书本结合田间实践的方式完成了这一脱变,一头深深扎入田间地头,到第一线去,从最初的搞品种试验观察记载苗情开始,无论日晒雨淋,天天都骑着自行车往远在6公里以外的试验基地跑,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雷打不动,看着地里头的蔬菜秧苗一天天长大,她像个守护孩子的母亲,就怕有个什么闪失,小心翼翼的,就这样她静静地沉淀在试验基地,不懂就找资料,请教专家、同事和农民,认真细致地记载田间档案,确保各项数据精确无误。无论是在夏季40多度的高温大棚内,还是在严冬野外冻得伸不直双手的露地菜田里,为了完成品种试验和技术研究,经常是在田间一蹲就是五六个小时。经济作物和蔬菜品种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病虫草害防治情况复杂,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更加层出不穷,就这样她白天下地,晚上看书,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下来,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让她慢慢的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18年来,密密麻麻记载的60多本工作笔记近100万文字见证过她曾经奋斗过的足迹和坚强的毅力。乐于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她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立足的根本是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要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胸怀全局,无私奉献。所以在每次遇到时间急、任务重、标准高的工作,她都会主动加班加点,早来晚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决不拖拉推诿。在做项目材料和整理试验报告时,晚上连续加夜班,工作持续到深夜两、三点睡对她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她接触最多的是菜农,聊天最多的也是菜农,只要她一到蔬菜基地,在田的菜农都要争着拉她到自己的大棚内看看,田里番茄生什么病了,该用什么药来打。黄瓜的叶子为什么中午就萎蔫了,而早上和傍晚却看起来很正常。新育的蔬菜苗为什么会止住不长了。……,菜农们的问题多,她总是耐心的一一解答,教给他们有效的处理方法,菜农们都有她的联系方式,田间蔬菜作物一有异常情况,他们都会打来电话咨询,晚上在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