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即景观空间结构landscapespatialstructure)是指景观组成要素的类型、大小、形状、数目及其在空间上分布与配置状况。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的载体,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强烈影响景观功能及其生态学过程(即不同的景观结构具有不同景观功能)。本章内容提要:1、景观结构模型——景观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生态属性2、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测度指标3、景观异质性的类型、测度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4、景观的空间格局的概念和类型目的:掌握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第一节景观结构模型目前主要的景观结构模型有:(1)斑块—廊道—基底模型:将各类景观要素归结为斑块、廊道和本底3类成分,用来描述和分析景观的结构和景观要素的功能性特征。(2)网络—结点模型:景观是由线(廊道)和结点构成,如城市景观中的道路系统可以用网络—结点模型加以描述和研究,城市公交网络由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公交站点把公交线路连接起来,而公交线路由若干沿线公交站点组成。也是描述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模型。(3)生态安全格局模型:景观是由通道、战略点和空间关系等构成。以上三种模型中,以斑块—廊道—基底模型是为著名。本节内容将重点介绍前面2种模型。第一节景观结构模型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因此,构成景观的基本的、相对均质的生态系统或单元即景观要素。美国生态学家Forman和法国生态学家Godron(1981,1986)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要素类型不外乎3种:斑块/缀块/嵌块体(patch)、廊道/走廊(corridor)、基底/本底/基质(matrix),如图所示。斑块廊道基底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廊道有: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铁)路、峡谷、输电线路等。斑块和廊道在外貌形状上、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廊道实际上也是线性状或带状的斑块。基底:通常是在景观中分布面积最大、连接程度最高,并且在功能上对景观的动态起着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常见的基底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在许多景观中,景观总体动态常常受到基底所支配和控制。斑块、廊道是相对于基底而言的。近年来,以斑块、廊道和基底为核心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和方法已逐渐成为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Forman(1995)把它称为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模式。它为能够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spatiallanguage)。这种分类体系目前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草地与森林景观斑块是在外观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由于成因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及外部特征各异,可以是有生命的,如动植物群落,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如裸岩石、土壤或建筑物等。它可能是自然的,如森林中的沼泽地、沙漠中的绿洲,也可能是人工的,如人工林、树木园、村落等。各种不同斑块及其组合特征不同。一、斑块(一)斑块的起源或形成机制、主要类型根据斑块的起源,常见的景观斑块类型分为以下4种:1、干扰斑块(disturbancepatch):在景观中由于局部性干扰而形成的小面积斑块。如自然干扰(如雪崩、火烧、泥石流等)或人为干扰(森林采伐、矿产开采等)所形成的小面积斑块。2、残留斑块(remnantpatch):景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如森林或草原大火、大范围的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小片森林斑块、草原斑块。干扰斑块和残留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反正对应关系。3、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resourcepatch):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各种因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斑块。如森林中的沼泽地、沙漠中的绿洲等。4、引入斑块(introducedpatch):由于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将动植物引入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性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