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范文之班级治理的无为与民主当前,相当多的空洞、单调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青年不断增长的自主认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学者群的著作《治理新论——无为治理学》,书中提出了“无为治理”这个概念,构成了一门崭新的治理学科。我读后颇受启发,下面就结合本人的班主任工作谈一些体会。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阐述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方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仇恨生,如今无声胜有声”。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与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不仅能够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开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治理”的真理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一“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把本人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要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常用的直截了当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参观、访咨询、表扬、批判、奖励、惩处、谈话…而不运用某些直截了当的详细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老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妨碍深远。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老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表达在教学上。老师示范,不仅要表达在学科的知识构造中,而且要表达出思维质量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确实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二“无为”教育艺术常法1.垂范:教育者的示范是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确实是垂范的作用。青青年擅长模拟,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宏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妨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2004年1月7日的早自修时间,我班学生正在走廊上拖地,许校长走过并从地上捡起了一张餐巾纸。事实上这张纸该由扫地的学生来清扫,只是她还在扫教室,而拖地的学生就熟视无睹了。我当时发觉那位拖地的学生非常惊讶而且红了脸。我想她确信在校长的不经意的举动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假如换作一顿批判,那或许就没有如此的效果了。1月12日上午上课前,我看到讲台前有一张餐巾纸,正预备捡,那位拖地的学生非常自觉地说:“王老师,我来吧。”有一次,(1)班一个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对我说:“你们班的学生说你骑自行车都那么认真。”我自认为我对工作的态度是非常认确实,而从学生的话语里也能够看出他们已经感遭到这一点,我想这会对他们大有助益的。认确实态度表达在老师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比不管多少次的空洞说教都有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将来的人才,学生在高压下会服从纪律,可一旦压力解除就难有保证,只有触动心灵的体悟才有永久的效力,因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