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2、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3、土地利用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4、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5、土地性质: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6、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7、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9、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10、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11、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1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二、简答:1、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2、土地、景观、和环境区别: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3、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1)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进行分类2)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要具有生产适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4、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1)规划土地评价(2)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3)调查研究区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4)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5)提交评价成果5、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1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本单位(1)土地类型单位(2)土壤分类单位(3)土地利用现状地块(4)格网单元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1)潜力评价表中要有限制因素;(2)要为每一种选定的限制因素划分出相应于各潜力级的界限值。4)评定潜力等级(1)定性方法(2)定量方法6、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7、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率(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产出率(3)社会需求:结构调整(4)制度因素:效率和方向(5)环境因素:可持续供给8、土地复垦的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如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等;(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第一条为理想或最高标准;第二条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做法,同时也是较现实的标准;第三条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