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4课时)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宋朝教育政策的变化;了解宋元时期在教育、诗词、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宋元时期文人的特征;了解知识分子文化与市井百姓文化的互动。2、过程方法:分析宋初对文人政策的改变,联系宋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市井文化的繁荣对文人世界的变化的影响,搜集对比宋元时期文人与前朝文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词、元曲、宋元绘画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分析宋词元曲等来源于民间的事例,领会民众使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了解文化世界变化与社会物质文化、政治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元文人的特征;文人与百姓文化的互动。文人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难点:分析宋元文人世界变化的相关因素;体会宋元文人作品中的哲理与情趣风雅。文化具有传承性,宋元文化继承与之前的文化,但又具有自己的鲜明时代特点。二、格物致知填空题1.宋代统治者吸取唐末军阀武将飞扬跋扈而影响政局稳定的教训,采取_________的国策,带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空前发达,而它们又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2.课本图4---83和图4---84的学习。①科举制度是在_______朝创立的。②到了两宋时期,科举制度有了什么发展。③图片反映什么现象,原因:。3.宋代文人的两个主要特征:①②4.《题西林壁》在宋代文学上属于哪一题材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宋代文学上属于哪一题材。5.你认为宋代的诗和唐朝的诗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6.是宋元时期文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并从中发掘创作的题材。7.置疑:(预习之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下来,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讨)二、课堂助学:(一)预习交流展示(二)师生共同探讨1、宋代统治者为何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说说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什么影响?2、①“文人画”有哪些特点?②为什么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③宋代文人偏爱“花中四君子”,这一现象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特征?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上述材料属于哪种文学形式?作者是谁?名称是什么?(2)“周郎”是指谁?,词中为什么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此事史称什么?(3)这位词人的词有什么特点?他与另外哪一位词人的词风格一致?三、小结课文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四、课后巩固1.1958年,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古代戏剧家是()。A.王实甫B.关汉卿C.梅兰芳D.程长庚2.与唐诗相比,宋词最大的特色是()。A.侧重抒情B.讲求哲理C.没有韵律D.通俗有趣3.两宋时期,文化高度发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①宋代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②宋代科举考试发达,教育事业发展较大③宋代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宋代文人多才多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面对宋代文化叙述不正确的是()。A.宋代的科举考试非常发达B.宋诗是宋朝文学的典型代表C.词是宋代文人用来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载体D.梅兰竹菊成为画家最爱描绘的景物05.①1958年,一位元代的戏剧家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最著名的悲剧是什么?这部悲剧广泛流传,深受人民喜爱说明了什么?②元朝时大量作家创作元曲,并流行于民间,说明了什么?元曲盛行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