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9世纪的欧美艺术(变革与传统)背景: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罗马为借鉴,加上庞贝古城的出土迅速激起了崇尚古典主义艺术的热潮。大卫的三幅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卫:舍弃了巴洛克的错觉空间效果,在作品中注入激情和纪念碑似的永恒,追求技巧与画面形式的完美,使内容和形式融洽的合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关怀,三幅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网球馆的宣誓》描绘第三等级代表宣布不制定宪法绝不罢休的事件,《马拉之死》、《加冕式》、《蕾卡米埃夫人》,晚年《萨宾妇女》、《利奥尼塔斯》。其他新古典主义画家:都是大卫的杰出弟子。热拉尔,肖像画《画家伊萨贝与其女》。维涅·勒布仑夫人,专为王后写像,《母女图》。吉洛德,《安底米翁的睡眠》、《大洪水》等。普吕东,被誉为质朴幽雅典范,《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劫走普赛克》、《约瑟芬在马尔海松》。格罗,《雅法城的黑疫病人》以闷热的清真寺为背景;《埃罗战役》。安格尔:大卫的杰出弟子。典雅精美,自始至终追求理想的美、使用具有生命力的线,《大宫女》、《泉》、《土耳其浴室》;素描《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斯特马蒂一家》;油画肖像《利维耶尔小姐》、《贝尔丹先生》。背景: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24年德拉克洛瓦在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沙龙展出了《希阿岛的屠杀》,代表了这种新绘画思潮的盛期的到来。它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类型化,而强调情感、个性和具体化;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规范而重视情绪的自由描绘;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素描与线条,而提倡色彩和块面;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平面性,而主张光与色的对比。总之浪漫主义是一种富于想象、激情的艺术风格。籍里柯:与马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气势宏大,用笔大胆,动态极富激情,对颤动的曲线和绘画性主体极为敏感,更可贵的是画面总凝结着时代感情。他结束了文艺复兴以来延续的对视觉真实地再现,使艺术个性化得以发展,艺术自身的价值升至主导地位,虽然现实是艺术的参考,但艺术意义要大于现实意义,《埃普松赛马》、《骑兵军官在冲锋》、《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1816年)。古典与浪漫之争:1824年划时代的一年,古典与浪漫之争的代表由吉洛德和借里柯变为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更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德拉克洛瓦:他的作品强调激烈的运动旋律,饱满热烈的色彩。《希阿岛的屠杀》标志着绘画意识和色彩的觉醒,是对以往绘画观念的彻底抛弃,企图让色彩本身说话。他对色彩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其色彩间的补色关系与光线的运用,证明了色彩能够独立造型。在绘画观念上产生了一次革命,对后来的印象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系列的探索使他走到了现代艺术的边缘《但丁之舟》、《萨达纳巴尔之死》、《自由引导人民》、代表浪漫派色彩成就的《阿尔及利亚女人》、《雅各与天使搏斗》。背景:1848年-1870年期间是现实主义盛行的时期。它指那种“如实”描绘现实可触世界的艺术形式,有时又称为“写实主义”。它反对浪漫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必须担当起社会职责。现实主义画家具有求新的要求和直接观察自然的兴趣,热爱即刻可及的现实。库尔贝:在1855年送交世界美展的11件作品中,《奥尔南的葬礼》、《画室——我的10年生活》落选,于是他撤回全部作品自租场地举行《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展》,并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的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塞纳河畔少女》、《石工》、《艾特尔塔悬崖雨后》、《鹿之小憩》等。巴比松画派:19世纪30-70年代,巴黎近郊的一个叫巴比松的地方(枫丹白露入口),一时间成为画家的圣地。美丽的风景和村落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到此处写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团体组织。卢梭:沉郁浑穆,尤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森林出口》、《阳光下的橡树》、《橡树林》等,空气感和光的探索,对同一景致在不同时刻的气氛变化,为印象派的出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