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这一理念,本课以《秋词》为引勾连了一部分部编教材内与秋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品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过古诗与短篇文言文的学习。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难度较低的经典名篇。有一些作品,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涉猎,因此理解这些作品并不难。但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所以对情感的把握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三、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群文阅读法: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四、群文议题: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六、教学目标:1.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2.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3.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七、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八、教学难点: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九、教学准备:学案、白板书写、智能投屏、大小屏幕互动、视频等。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动1:秋天是我们熟悉的季节,提起秋天同学们会想起哪些诗句呢?预设: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教师总结:秋,在大自然中,常常扮演着一个悲伤的角色。秋色把那迷离的哀怨、愁绪、思念,渲染的淋漓尽致。但有这么一位诗人,却敢于否定前人一成不变的看法。他认为这悲苦的秋天却比生机盎然的春天更可爱几分。这个人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通过品读三篇古人写秋的名篇,来感受这首石破天惊的《秋词》是如何的与众不同。【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既能唤起学生之前的学习积累,又能创设类似的情境便于学生接收新知识。(二)读懂意象品读、鉴赏《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完成学习任务清单。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请在古诗中找出具有秋天代表性的意象并说一说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师生活动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边朗读,边品味。师生活动2:学生可借助学习工具,独立圈画具有秋天代表性的意象,批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寄托怎样的情感,完成学习清单。师生活动3:学习清单完成后,学生带着学习成果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进行小组研讨时各小组要分工明确。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师生活动4:学生交流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设计意图】分组研读,降低学生阅读难度,提高学生阅读效率。通过多种途径理解常见意象的深刻内涵,对比阅读,提高鉴赏和感悟能力。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可以看到文本之间的差别,把握特点。(三)读懂方法总结通过把握意象,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教师适当引导。【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巩固新知。(四)读懂诗情这三篇同样是通过秋天表达情感的作品,试着运用之前总结的方法比较《秋词》(其一)与另外二首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意象、写作背景等一个或多个角度对比分析,也可自选角度)师生活动:学生通过上面对“鹤”“秋月”“秋风”等意象的分析,对选文中作者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