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省标兵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邮政支局邮递员)在**市**镇,有一名普普通通的乡镇邮递员,20年来他默默地为全镇5万群众投递信报数百万件,且经常将“死信”复活……他就是全国劳模、**省标兵共产党员、****邮政支局邮递员**。他用不起眼的工作给无数家庭带来一份份温馨和一个个惊喜,在**,没有人不认识他。有熟悉**的人说,20年来,他行程共计40多万公里,相当于沿着地球赤道“走”了近10圈。**是如何走过20年的邮递路的。他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份工作的。记者近日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曹冲线:20年来走不倦1985年初,20岁出头的**来到**邮政支局当一名乡邮代办员,月工资只有40多元。他负责的邮路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曹冲线(邮局—钦头村—腰古村—黄竹坑—黄毛田),不仅要涉水过河,还要翻山越岭,每次得跑上6个小时才完成一次单程。由于去黄竹坑的路九曲十八弯,村民们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是“不怕市仔莽,最怕黄竹坑”,然而**对这些却毫不在意,他用自己的双腿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反复“丈量”着曹冲线的每一寸土地。**记得,他第一次跑曹冲线的时候,正下着大雨,几乎花了7个小时才跑完。那天,当地刚好有人不幸遭雷击而死,**的家人十分担心他的安全,便劝其不要继续干下去。可**脑子里却只有一个想法:我觉得群众需要我,所以我要继续走下去。就这样,为了群众的需要,**继续坚持做邮递工作,并且一做就是20年。当时曹冲山区还有不少边远山村没有通邮,而当地村民又迫切希望能早日通邮,**便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开通了新松村等几个边远山村的邮路,为此,他每天的投递工作要多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觉得,只要能让群众及时看上报纸、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自己再辛苦也值得。第1页共3页“救信大王”有“绝招”在**,海内外乡亲的书信来往和信息交流频繁,**也深知每一封信件在村民心中的份量。在工作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因收信人姓名、地址不详而无法投递的“死信”。按照邮局的规定,一些地址、姓名不详,投递一两次不成功的邮件,投递员可以“查无此人”、“地址变更”等理由批退,但**却从不轻易对这类信件判处“死刑”。对于一般的“死信”,**都是尽力到各家各户去询问,特别是到各医疗站、村委会、村中小店去找。**说,他20年来摸索出了一套复活“死信”的办法:“多打听、多跑,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投递这类信件时,派出所、村委会很有用,我经常能在那里查到准确地址。“每次找到了“死信”的收件人,**就很高兴,要是找不到的话,他自己连睡觉都不安稳。有一次为了救活一封地址欠详的平信,**逐村走访群众,经过3天走访,才找到收件人。类似的情况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为此,支局的同事们都称**为“救信大王”。家住**镇横龙村的村民杨荣周告诉记者,有一次自己国外的亲人在寄信时地址写得不很标准,**先是询问他这封信是不是他的,当他用不太肯定的语气告诉**好像是自己的时,**并没有马上把信给他,而是又经过几度证实之后才将信再次送来。对于**这种负责任的做法,杨荣周非常赞赏:“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同志,对报刊、信件的投递很负责。”对于电报、特快专递等对时间要求高的业务,**更是急群众之所急,力求做到万无一失。每天归班后,**总要到营业室看看,如有用户电报、特快专递,不论何时他都会马上给用户送去。有一次,**在归班后看到了一份从广西发来的普通电报,收报人是护岭管区四村的钟某,内容是其亲人生病,急需钱医治。他马上又跑了7公里的路程,将电报送去,并用自行车载上收报人回支局办理汇款手续。邮递+勤务+代购**也是一位“助人为乐的代购员”。在**镇,一些边远村民出入购买东西不方便,**便利用每天往返的便利,主动帮助第2页共3页他们代买一些日常用品、生产工具,以及办理一些邮政业务等。有一年正值乡下秋收大忙时,磅护村一位农民的打禾机零件坏了,**第二天便帮他买了个新的零件回来。在乡下,还有很多村民识字不多,义务读信、代写书信便成了**经常要做的事。为了节省时间,他一般都是将代写书信的事留待下班后再做。此外,在**镇还传颂着**扑全国劳模、省标兵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