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第1页共71页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三、赏读回归整体。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第2页共71页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四、作业布置: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第3页共71页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幻灯片检查)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2)填空: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第4页共71页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4)指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