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荷、电流—\知识要点I.带了电: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f电能。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1e=1-6X10T9C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8.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9.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10.“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II.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金属箔金属球金2可3C.玻璃棒和丝绸互相排斥D.玻璃棒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丝绸上金属球变为导体。比如: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12.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13.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二、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事()A.在一些地毯的纺织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里夹杂一些不锈钢的钢丝B.运送汽油的油罐车上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C.冬天,晚上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响声D•输电线的芯线用铝制成,外皮用塑料制成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夏天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C.吸尘器能够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许多脏物3.运汽油的汽车都有一条铁链子拖地,它的作用是()A.发出声响,让路人注意B.作为运油车的统一标志C.通过它向空气和大地散热D.将摩擦起电所带的电荷导入大地,从而避免危害4.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常情况下,液体都是导体B.非金属物质一定是绝缘体C.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导体D.导体导电都是靠电子5.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正确的是()A.丝绸和玻璃棒都是绝缘体,丝绸上带正电B.丝绸上的负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6.如图所示,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球带负电,金属箔带正电B.金属球和金属箔都带正电C.两片金属箔都带负电,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D.两片金属箔都带正电,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7.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一根可以绕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现用另一带电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吸管带的是正电B.吸管在摩擦中失去电子而带负电C.吸管和玻璃棒带同种电荷D.吸管和玻璃棒带异种电荷8.右图所示为一种按钮开关的构造截面图,图中C是按钮,D是外壳,A、B各有接线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