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山区贫困群众永久脱贫一、南部山区农村贫困成因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是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旗南部山区总体为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起伏多变,坡度大,土层薄,抗蚀能力弱,一遇暴雨冲刷,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春旱、强降雨、大风、冰雹、早霜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2.农业人口素质偏低,小农意识严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又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而南部山区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偏低,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低下。劳动力人口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低,具有农业生产专业技术的人员比重更低。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相当落后,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老守田园”思想严重,缺乏进取精神,传统农业的耕作种植方式又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陡坡耕种、顺坡耕种、乱开荒,土地不是精耕细作,高产高效,而是“以多取胜”,主要依靠土地生产获取家庭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以前农村贫困户实行纯生活救济的扶贫方法,使一些人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形成“越给志越短,越给人越懒”的现象。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南部山区相比北部平原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历史欠账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山高坡陡,耕地破碎分散,坡耕地多,基本农田少,农业机械作业困难。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第1页共3页重,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匮乏问题突出,旱地多,水浇地少。农牧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处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阶段,以自给性农产品生产为主,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低。二、南部山区永久脱贫之路1.大力推广应用农村实用技术要彻底摆脱农村的贫困状况,做到真脱贫、永久性脱贫,除了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进行“输血”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农村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而“造血”功能的实现,必须要靠农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有文化、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农业人口作支撑。而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农民的教育、离不开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治贫必先治愚,变“输血”为使其“造血”。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牧、水利、林业、国土、发改等部门的作用,深入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或实用技术的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山区群众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聘请农业专家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讲座;也可以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还可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农牧林水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使山区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进雨水集蓄利用,积极推广喷灌、滴管、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增强农业防汛抗旱能力。二是加大南部山丘区坡改梯建设力度,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加快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推广蓄水保墒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第2页共3页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平整土地、建设田间道路、完善田间配套工程等工程措施。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切实提高贫困山区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