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表中的CCDSize資訊簡單的說『CCDSize』並不是什麼新名詞,其使用的單與用來解釋你家中14、30吋電視螢幕大小之面積比例道理完全一致。基本上,常用的CCD尺寸並不是『單位』而『比例』!要瞭解CCDSize,首先必須先認識在工程師中『1英』的定義是什麼?業界通用的規範就是:1英吋CCDSize=長12.8mmX寬9.6mm=對角線為16mm對應面積。透過國中數學中的『畢式三角定理』,可得出三角之三邊比例為4:3:5;換句話說,我無須給你完整面積參數,只要給你該三角形最長一邊長度,你就可以透簡單的定理換算回來。有了固定『單位』的CCD尺寸就不難瞭解餘下CCDSize比例定義了,例如:1/2“CCDSize的對角線就是1”的一半8mm,面積約為1/4,1/4"就是1"的1/4,對角線長度即為4mm。•CCDSize的表達慣例目前市面上消費型數位相機的數量幾乎佔掉了總產量的7成,這一類型的特色多是輕薄短小,使用AspectRatio長寬比皆為4:3,清一色都是1"以下的設計;比較常見的有:1/3.2"、1/3"、1/2.7"、1/2"、1/1.8"、2/3"等。至於,等同傳統底片面積的CCD或CMOS因為所使用的長寬比由4:3放成3:2,就不以『英吋』作為表達方式,而改為FullFrame或35mmFilmSize(面積:36×24mm)直接稱呼,比這小一號的或稱為APS(25.1×16.7mm)/APS-Csize(23.7×15.6mm)也是同樣的道理。近來,為了補足APS-C以下的CCD尺寸空間,由日本Olympus主導的4/3系統(比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的1吋型CCD再大上1/3(22.5÷16mm)),但比例不是3:2而是4:3,是故沿用『英吋』的稱法,命名為4/3或是1又1/3系統(見下圖比例說明)。此inch與彼inch?同學提問:已知1英吋=2.54公分=25.4mm,而一般吋數表示應為對角線n吋就是等於n*2.54公分。但根據Mr.OH!講座中所述:『1英吋CCDSize=長12.8mmX寬9.6mm=對角線為16mm....』並無法與1英吋=25.4mm之既定單位相產生關聯,理由為何呢?•Mr.OH!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把鏡頭拉回去1950年代從第一代電視機剛從實驗室誕生的時候開始講起,那個時期的電視機和現在所使用的CRT或稱映像管電視原理上大同小異,但有一個最大不同點就是那時候的螢幕是『圓』的!對於那個時候的電視工程師來說,從Tube中發射出來的電子線本就會繞著圓形軌道散佈,因此,將螢幕做成圓形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同學有機會回顧二次大戰的電影,那時候雷達螢幕,也就是CRT應用最多的地方,第一代電視也就是那樣的造型。不過,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圓形螢幕實在太難適應了,最終還是將螢幕裁成『方』型,已爭取大眾的認同。而如何在『圓中取方』得到最大的面積,後來的工程學界看法不一定相同,但通常裁切比例維持在1.4~1.6之間(見上表),這之中並沒有一定的數學關係式,主要的問題則是在避免圓形投射下,出現暗角的畫面。不過,在描述尺寸大小時,仍繼續維持50年代的傳統,把『圓』形概念套用到『方』型螢幕上,以英吋來表達。久而久之,已經很少人能記得起最初圓形的概念,而持續將方形16mm的對角線作為『英吋』的代表單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