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重塑陕西钢铁——访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记者贺韬2013年4月2日《陕西日报》第6版在国内外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一片喧嚣中,陕西钢铁产业何以存续?何以发展?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记者: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钢铁产业以其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基础作用强等特点,成为陕西实现“拐弯超车”的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保住命途多舛的陕西钢铁产业,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着眼市场需求,做出了由陕煤化集团陕西有色集团、陕西金融控股集团共同出资36.9亿元组建陕钢集团的战略决策,2011年又把陕钢整体划归陕煤化集团管理。振兴陕西钢铁产业的战略重任,历史地落到了陕煤化人的肩头。陕煤化集团对振兴陕西钢铁产业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华炜:我认为,科学布局,科学发展,重塑陕西钢铁产业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出路。临危受命,我们夙兴夜寐,积极谋划钢铁产业科学发展之策。2012年1月9日,时任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同志,就陕西钢铁产业如何科学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鉴于国家钢铁产能过剩的状况,我省应填平补齐即可,不要再扩大产能。”我们认为这是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是着眼全局的战略性判断,为我们发展钢铁产业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冷静客观地分析陕西钢铁产业所面临形势找出一条促进陕西钢铁产业科学发展之路,既是省委、省政府给予陕煤化集团的历史重托,更是陕煤化集团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大气候与小环境记者: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钢铁市场形势,陕西钢铁产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环境呢?华炜:先说大气候。从资料看,2010年全球钢材产量13.5亿吨,实际需求13.12亿吨。2011年全球钢材产量14.26吨,实际需求13.7亿吨,需求已呈现下滑态势。2012年,欧盟27国和美国的钢材需求明显萎缩,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需求有所增长,但增幅明显放缓,全球钢铁产能过剩4.93亿吨。预计2014年全球钢铁产能仍将增加1.477亿吨。可见,钢铁产能过剩是世界性的。当前,我国钢铁产能、消费量分别占到全球的近乎一半,粗钢产量远超美国、欧盟和日本钢铁产量的总和。面对投资高位、需求低迷的大环境,我国钢铁产业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产能严重过剩。经过“十五”、“十一五”这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产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1亿多吨,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亿多吨。2011年末我国钢铁产能在9亿吨以上,而实际产量仅为6.8亿吨,表观消费量6.5亿吨,钢铁产能实际过剩54%。据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前全国即将建成的高炉有58座,将新增产能8440万吨,再加上各地瞒报、漏计和至少5000万吨的在建产能,实际产能接近10亿吨。初步统计,2012年全国钢产量约为7.2亿吨。全年出口钢材5600万吨,折合出口粗钢5960万吨,全年进口钢材约1400万吨,进口钢坯约40万吨,折合进口粗钢约1500万吨,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粗钢5100万吨。2012年国内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6.7亿吨。也就是说,消化3亿多吨的过剩产能,是摆在我国钢铁行业最大的难题。中国的钢铁产能在历经了“短缺-局部过剩-结构性过剩-全面过剩”之后,已经步入体制性过剩时代。增速持续放缓。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十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2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2%左右。从规划数字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预计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3.6%-5.5%。以上三组数据表明,3个“五年”我国粗钢产量增长速度几乎按照50%的幅度持续下降。可见,我国钢铁工业的粗放型规模扩张已走到尽头。《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在中远期粗钢消费量预测中指出,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峰值约7.7-8.2亿吨。步入微利时代。当前,钢铁产业面临“三高三低”困境。即成本高,价格低;产能高,需求低;库存高,销量低。2012年1-10月,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18%,总体上处于盈亏平衡点。钢材的总体价格已跌至接近1994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