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谊”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全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据此材料和太阳系模式图完成1—4题。1.嫦娥二号发射升空时,莫斯科(东经37度)的区时为()A.10月2日0时59分57秒B.10月1日12时59分57秒C.10月1日0时59分57秒D.10月2日12时59分57秒2.下列天体按距离太阳远近,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的是()A.水星、金星、土星、天王星B.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C.地球、金星、土星、海王星D.土星、火星、海王星、天王星3.小行星带的轨道基本位于()A.地球与火星之间C.火星与土星之间D.金星与火星之间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下列属于地外行星的是()A.水星B.金星C.地球5.与银河系处于同一个级别的天体系统是()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B.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7.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其能量50%集中在()A.紫外区8.太阳外部的圈层从里到外依次是()A.光球、日冕、色球B.色球、日冕、光球C.光球、色球、日冕D.日冕、色球、光球9.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B.耀斑和日珥10.下列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①鸽子飞行失踪②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③狮子座流星雨④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⑤两极地区美丽"极光"的产生⑥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11.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13.下列叙述中,与毛泽东诗句描述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情形最相吻合的是()°纬度处的线速度°纬度处的线速度D.任何纬度,因为诗句描述的是地球公转线速度14.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中心B.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快15.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16.读下图,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位置E点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17.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北京B.哈尔滨18.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19.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下列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是()A.4月1日B.7月1日C.10月1日D.11月1日20.在下列地点中,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21.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是()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22.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此时()A.①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②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C.③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昼长24小时D.④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夜长12小时23.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通过()A.电波测试24.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其划分依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25.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层2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27.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思考,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一般会感到()28.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29.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共划分12个时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C.“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D.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东部平原地区的标准时间30.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地球是个球体第Ⅱ卷(4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1题---33题为必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