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一中2010年下学期高二段考—文科生物时量: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2.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A.a=bB.a=b+cC.a=cD.a>b+c3.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4.人体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5.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喝牛奶,进入胃中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合C.口服抗菌药物D.肌肉注射青霉素6.人体心肌细胞可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O2:A.血浆B.淋巴C.组织液D.细胞内液7.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10.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11.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2.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A.泌尿系统B.泌尿、消化系统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13.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14、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B.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C.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D.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般是双向的15.图中所示为测定A、B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电流表的变化是A.刺激b点,B神经元上电位由“外负内正”迅速变为“外正内负”B.刺激c点,A神经元上电位由“外正内负”迅速变为“外负内正”C.刺激b点,灵敏电流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16.人血液不可能出现的是A、红细胞B、激素C、纤维素D、淋巴细胞17.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18.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A、电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19.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青蛙反射弧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纤维C.传出神经纤维D.效应器20.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B.先感觉到痛,接着缩手C.先缩手,接着感觉到痛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21.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