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2010—2011学年(上)语文试卷注意: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1~6页是试题卷,第7~10页是答题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12分,每小题3分)A.酒馔撰述转笔刀莺啼鸟啭B.踹水椽子喘吁吁逸兴遄飞C.凑泊婆娑舶来品博采众长D.结束追溯数得着树碑立传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沈从文的《边城》以简朴的文笔反映湘西的人文,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别具一格的乡情小说。②一年以后,塞万提斯应征入伍,不久即参加了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托海战,身负重伤,失去左臂。③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形,这是好事,因为这就了需要解决的矛盾。A.风格以致显露B.风格以至暴露C.风貌以致暴露D.风貌以至显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阅读古代抒情散文,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要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B.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D.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要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B.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准确些、漂亮些、通畅些。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生态伦理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观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道德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和对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重点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的教育范式。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