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写作组疾病发生和背景介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临床上可表现为打鼾,且鼾声不规律,患者自觉憋气,甚至反复被憋醒,常伴有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头晕和口咽干燥等一系列症候群。由于夜间反复出现大脑皮层的觉醒和觉醒反应,正常睡眠吉构和节律被破坏,睡眠效率明显降低,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夜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造成慢性间歇低氧,二氧化碳潴留,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全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不足,从而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尤其是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扌亢。目前普遍认为OSAH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同时又是引起猝死、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OSAHS患病率大约在4%左右,实际患病率可能会更高一些,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本病的患病率还会相应升高。虽然OSAHS在我国城乡基层单位是一种常见病,然而由于本病的诊断需要特殊的设备一多导睡眠仪(PSG),治疗中又需要无创通气技术,因而目前只有大、中城市三级医院或部分二级医院可以对本病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致使大量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给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由于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科学普及工作做得不够广泛和深入,以至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打鼾不是病,不需要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鼾是"健康有福"的标志,相关的卫生管理部门对于本病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及群众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治水平,我们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组织了国内部分呼吸病学专家,并邀请部分基层工作的呼吸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了OSAHS诊治指南基层版。OSAHS相关术语定义1.睡眠呼吸暂停(SA):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消失或明显减弱(较基线幅度下降>90%),持续时间>10s。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指口鼻气流消失,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系因上气道阻塞而出现呼吸暂停,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驱动功能正常,继续发出呼吸运动指令兴奋呼吸肌,因此胸腹式呼吸运动仍存在。3.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是由呼吸中枢神经功能调节异常引起,呼吸中枢神经不能发出有效指令,呼吸运动消失,口鼻气流停止。4.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MSA):指1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数秒或数十秒后出现胸腹式呼吸运动,乃无口鼻气流。即1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先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后出现阻塞性呼吸暂停。5•低通气(hypopnea):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30%并伴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4%,持续时间>10s;或者是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50%并伴SpO2下降>3%,持续时间>10s。6.微觉醒: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过程中持续3s以上的脑电图(EEG)频率改变,包括6波、a波频率>16Hz的脑电波(不包括纺锤波)。7.睡眠片断:反复觉醒导致的睡眠不连续。8•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睡眠中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的次数之和。9.OSAHS:每夜7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AHI>5次/h。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伴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10•复杂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omplexsleepapneasyndrome,CompSAS):OSAHS患者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过程中,当达到最佳治疗水平时,阻塞性呼吸事件清除,但出现了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CAI)>5次/h,或以潮式呼吸(CSR)为主。主要危险因素1•肥胖: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的20%或以上,即体质量指数(BMI)>28kg/m2。2.年龄: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女性绝经期后患病者增多,有资料显示70岁以后患病率趋于稳定。3•性别:女性绝经前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4•上气道解剖异常:包括鼻腔阻塞(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及鼻部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