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胃肠道术后消化道重建原则与器械选择目录010203消化道重建的组织愈合机制消化道重建的基本原则消化道重建中缝线和器械选择消化道重建是消化道手术中的关键步骤,规范的消化道重建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吻合器械的推广应用,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重建后可能出现的相关手术并发症仍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并发症的出现,不仅增加病人住院时间和再次手术的痛苦,更是导致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吻合口瘘会显著缩短消化道肿瘤病人的远期生存时间。因此,如何提高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是普通外科医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Part1消化道重建的组织愈合机制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黏膜层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下端与胃贲门部单层柱状上皮相接。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黏液性食管腺。肌层分内环外纵2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为平滑肌,中1/3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的混合。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图1)。图1食管组织结构01各吻合部位组织特性1胃的组织结构特点黏膜表面有许多不规则形小而浅的胃小凹,内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黏膜下层有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肌层较厚,可分为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外膜为浆膜,外覆间皮(图2)。图2胃组织结构2小肠的组织结构特点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黏膜腔面有环形皱襞,表面有细小绒毛覆盖,小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结构较为特殊,内含十二指肠腺,为副管泡状黏液腺,分泌碱性黏液和碳酸氢盐。小肠黏膜下层含丰富淋巴组织,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组成。外膜除十二指肠中段一部分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图3)。图3小肠组织结构3结直肠的组织结构特点结直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形成半月形皱襞,无绒毛,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夹有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表面有纹状缘。肌层包括内环、外纵两层,结肠不同于小肠的是外纵肌集合成3条粗的结肠带(图4)。图4结直肠组织结构4胰腺的组织结构特点与消化道不同,作为三大消化腺之一的胰腺为实质性脏器,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腺实质可分为有导管连接的外分泌部和散布于外分泌腺腺泡之间呈小岛状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胰岛(图5)。图5胰腺组织结构5胆道的组织结构特点胆囊由黏膜、肌层和外膜3层构成。黏膜形成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上皮为单层柱状,游离面有大量短的微绒毛;肌层为内环、中斜、外纵3层;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部分有浆膜覆盖。(图6)图6胆道组织结构6胆管系统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肝外胆管为纤维弹性管道,黏膜下为较坚实的纤维组织层,弹力纤维层靠近黏膜下,较薄;胶原纤维层在外方,较厚,呈环状平行排列。从人体的胆管系统观察,肝内胆管无平滑肌组织,自肝总管以下,平滑肌细胞逐步增多,至胆总管下端,形成胆总管下端括约肌。消化道吻合术后,吻合口愈合良好是手术成功的标志,而组织愈合才是真正的愈合。组织愈合的实质是一个创伤愈合过程,但又有其特殊性,要在酸性或碱性消化液存在的条件下经过力学愈合期、病理学炎症期、组织学愈合期、组织学纤维化期和成熟期的一系列过程。病理学炎症期组织学愈合期组织学纤维化期力学愈合期成熟期02组织愈合分期是两断端在缝合材料的纯机械作用下结合的时期。力学愈合期病理学炎症期组织学愈合期(吻合后3~5d)时结合力由缝合材料张力和组织的支持力决定。是在缝合材料张力的基础上断端间肉芽组织增殖的组织学愈合过程。(术后4~5d),炎症细胞水肿、出血、坏死等开始衰退,黏膜上皮新生、覆盖,保护吻合口,到术后7d消化道吻合部位初期的愈合基本完成。组织学纤维化期成熟期结合力没有变化,是生理修复、整合期。组织愈合是一个由细胞、细胞介质和细胞外基质共同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包括炎性反应、细胞增殖、创面收缩、胶原代谢等基本过程。愈合过程中,血小板和炎性细胞首先进入创口,分泌细胞因子等,趋化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促进新血管生成和合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主要位于黏膜下层,是维持消化道强度的主要成分,合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