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阅读,促发展【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阅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通过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关键词】教阅读、促发展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阅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阅读是人类不断接受新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我的主要途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下面以小说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一、在读中强化对小说的理解能够高效的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语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读”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强化对作品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一)浏览全文,初步感知所谓“小说”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是小说的主要要素,通过读小说学生往往对人物的遭遇、命运而产生喜怒哀乐。欣赏小说,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浏览,在初步感知中,关注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抓住文章的主线,概括全文的大意。浏览的形式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朗读,但是必须明确读的任务。(二)潜心阅读,细细品味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阅读中,体味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通过阅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文章需要潜心阅读,就好像品一杯香茗。品读文章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各方面下功夫,对这些方面的品读和分析不要求全面,但一定要精确、恰当。学生通过细细的品味和分析,增强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理解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三)加强朗读,准确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准确理解文章的深化就是能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通过自己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读中分辨真善美。(四)疑研读,深化理解“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对作品的理解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在浅层的认识上,而应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作者、写作的背景、表现的风格及作品的内涵。质疑研读,让学生参与到对文章的评价中来,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会更加的深入,他们分析综合、探究思考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名家名篇,既要欣赏,又要敢于再创造,敢于挑战,还要敢于怀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提出以下视点供学生参考:1.这点写得真好、真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妙在何处)2.这个结局写到游轮巧遇,好不好啊?如果写成于勒回来,会不会更好呢?3.你究竟怎样看待于勒,是令人憎恨,还是令人同情呢?4.假如更换一些情节,说不定于勒更令人同情、菲利普夫妇更令人憎恶。5.莫泊桑真了不起,19世纪写出的菲利普,我们在今天还能看见他的影子!通过这些探究,学社会获得文本以外的收获和体验。同时,分析、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二、加强作品体验,培养美好情感《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