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教师:关勇苗集镇王营小学2014年11月19日《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苗集镇王营小学教师:关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99—100页内容。【设计理念】通过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从多角度思考,学生可以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等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选取解决这类问题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一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节课借助《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冥思苦想该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由于“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列表法、画图法来解决问题,再向学生介绍“假设法”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析】我校是一间农村小学,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鸡、鸭、兔等等家禽。对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本班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常见,能从数学课上学习到生活情事,学生是很感兴趣。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利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尝试“画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拓宽思维,最后让学生寻找出最合适并容易掌握的解题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和体验用各种巧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乐趣。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表格一个【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情引趣。师拿出装有一角和五角硬币的信封并作出提示,让学生猜一猜。(1)学生讨论后汇报。(2)师揭示正确答案,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3)揭示并板书课题。(尝试与猜测)二、创设情景,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课件出示。(课件出示):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③鸡有2条腿。④兔有4条腿。【设计意图】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减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这学生容易掌握解决这类问题能力。(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学生猜测,老师记录。2、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把表格填完整,看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3、学生互相交流后,小组汇报,课件显示。(三)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