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好的一个人!!——陆蠡囚绿记陆蠡预习指导•预习文章2分钟,包括注释、图像、课后练习、手头资料及课后诗歌等。基础积累•1.字音形义:陆蠡(lǐ)镶嵌(xiāngqiàn)瞥见(piē)毫不犹疑(豫)涸辙(hézhé)攀(pán)缘(援)揠(yà)苗助长猗郁(yīyù)蕈(xǜn)菌纤(xiān)维装饰固执沧海囚系(xì)纤(qiàn)夫妆饰顽固苍绿系鞋带(jì)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如:装饰品装饰图案;她向来朴素,不爱装饰。打扮和打扮出来的样子。如:精心妆饰妆饰俏丽2.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他翻译的作品有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3.文章背景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阅读练习•1.快速默读全文,了解大致情节(2分钟);•2.选择阅读段落,勾画重点语句(2分钟);•3.大声朗读段落,培养语气语感(2分钟);•4.齐声朗读课文,朗朗书声四溢(2分钟)。行文思路绿绿(1-4)绿(5-7)囚绿(8-12)绿(13)绿(14)11,文章线索:,文章线索:22,行文思路,行文思路::常春藤——绿择赏释怀合作探究•1.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请思考: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请思考:用原文回答“心等焦了”的原因?•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请思考:“固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不快”,是真心话吗?如何理解?固执的意思是坚持不改变。作者“不快”不是真心话。这是反语,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