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生身母亲”的感情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如何理解“寝不安席”?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课外资料:这是一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深厚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课外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读了这则资料,你有明白了什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祖国母亲”的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凄凉?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那作者为什么又感到是甜蜜的?补充资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着苇坑走去,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又白又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我和故乡的小伙伴杨狗、哑巴小,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浮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中断。“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季羡林作业超市:自选两项独立完成1、国庆颁奖会:请给祖国母亲写一段颁奖词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亲生母亲。3、积累歌颂母爱或祖国的名言和诗词。4、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5、推荐课外读物:《寄人篱下》、《枣核》、《赋得永久的悔》河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