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对教师事业心、责任心的考验,也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后进生的“劣性”,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事马虎,意志力薄弱,性格粗野,不尊敬师长等,事得师生之间极难沟通,甚至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问题。有些教师对他们采取憎而远之的态度,而后进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使得转化后进生工作极难开展。那么如何处理教师与后进生的关系呢?下面试对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拙见,就教于专家学者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教育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需要长期艰巨的劳动,不可能一时奏效,即成方圆,想一蹴而就,一口吃一个胖子,终将徒劳无功,对后进生更不例外,有一些行为不检点的学生,不能一味地训斥,而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首先,要善于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氛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抓住后进生的良好苗头,激发他们上进。用许多英雄人物、好人好事,包含着催人向上的革命理想,体现时代精神,生动的故事来启发诱导后进生,当后进生取得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让他们看到勤奋与成就的关系,领略到努力后胜利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一次恰逢几个后进生有所进步,我特地约他们星期天到我家玩,家中的气氛毕竟不同学校的严肃,我用漫谈方式淡化教育痕迹,启发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进步完全是主观努力的结果,绝非外部压力或偶然因素造成的这些后进生,平常屡犯错误,已达到被人们视为“朽木不可雕”的地步了,但我没有用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们。这次给他们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虽只是一点点,却也事他们如久旱逢甘露,人格受到尊重,自信心也树立起来,经过这次的鼓励,这几个后进生明显变好了许多。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后进生出现的原因很复杂,有许多不是学生本身的劣性,而是外来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的影响,因而不能歧视后进生,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就是说要把后进生当着班级体共同前进的一员,在生活和学习上,事后进生享受和平常学生一样的待遇。然而,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常常对优等生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喜爱,冷落歧视后进生,甚至常在言语上表现挖苦后进生。比如一个平时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自习课时在黑板上写字,教师认为该生在练字,说不定还褒扬有加。同样有一个后进生在写字,教师就会认为这个学生不老实,又犯错误了,批评他,甚至罚他这样,会使后进生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这种一褒一贬的态度,既不利于前者,更不利于后者。后进生明显地感到老师的偏袒,在他们内心又多了一道伤痕,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太多后进生心理有着被人理解,本人关心,被人平等对待的渴望。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他们,并且还应该给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平等的、和谐的环境,让后进生有一种不被遗忘,不受歧视的感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教育和教学中,心中不可忘掉后进生,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道参与教学和教育活动,使后进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三、用温暖的眼光看待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基础,要用爱心、用人性、用真情去换取信任。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人都有自尊心,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所以当某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即使批评,也要像高明医生的手术刀那样,割掉烂肉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尽快地有一个健全的肌体切忌感情用事。有一次,班上出了一个学生丢钱包的事,我内查外调,查清是一个学生所为,我找到了他,对他说:“听说你拾了一个钱包,想交给老师,是不是?”他低下头没有回答,我接着说:“那钱包是人造革的,双面开,内有五十三元钱,对不对?”他楞了楞,小声说:“对”。我又说:“同学丢了钱包,非常难过这是她奶奶给她买运动鞋的钱,如果你拾了,让我给他送去。”他慢慢抬起头,从口袋中摸出钱包给我,并说已花了几元,以后补来。我拿了钱包,且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