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区域教学活动指导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美术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察觉孩子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区域活动由于自由性、自主性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难以准确把握角色,常常会出现或消极指导或高度控制等问题减弱了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在尊重和发展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以参谋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区域活动中各目标的达成。一、学会宽容与尊重,激发幼儿兴趣美术活动是对幼儿情趣的激发,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理性科目,教师要利用情境,谆谆善诱,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强制性。幼儿的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在创作作品时随意联想,各具拟人、天马行空的特点。充满个性的作品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欣赏。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幼儿。【案例1】文睿到了美术区域活动,她今天要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写完名字后,她开始认真地涂颜色。楚菲刚制作了一张名片,他走到文睿旁边,看到文睿把油画棒涂到用记号笔写的名字上,“这么多颜色,老师会骂的。”文睿:“不会的,有人也这样的。”她指了指旁边的林哲。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这个案例中,楚菲口中的“骂”,我想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间的审美误会。因为以前教师在理解幼儿作品时与幼儿产生审美冲突,带给孩子心理上严重的不愉快感,这种感觉会影响孩子以后一系列的美术创造活动。在这个案例中,不仅影响到了楚菲自己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他的审美眼光和评价标准,影响到了他周围的孩子。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案例中的文睿就给自己的创作寻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就是“别人也是这样做的”。在区域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是不敢做。他们在美术创作时会不自觉地考虑成人的喜好,摸索着老师说“好”的标准。而美术作品的标准应更注重作品的个性、创新性,注重幼儿在创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技巧训练和情绪感受。教师应给孩子提供“心理的安全”,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激发起幼儿创造的兴趣,给予他们自由、创新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在刚进入活动区域,面对丰富的材料,他们这边看看,那边玩玩,在“玩”中孩子们对各种材料有了认识和发现,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这种充分自主、自由的活动在满足幼儿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教师应耐心一点,尽量不要提建议、出点子,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机会和时间,可以问问他们“你想好要怎么做了吗?”二、善于观察与倾听,寻找指导契机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观察、倾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一是注意观察、倾听幼儿的兴趣点。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检验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当前的需要,是否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从中教师也能找到下一阶段区域生成的内容。二是注意观察、倾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独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比如有些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想要老师帮助,“我不会。”有些孩子遇到困难坚持自己独立解决,“我自己来!”有些孩子进入区域后这个玩玩那个弄弄,把所有的材料都摆弄一遍。教师在观察、倾听后做一些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教师调整思路,做出客观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观察记录也能指导教师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使幼儿受益。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有指导的观察才是行之有效的,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