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作改善经验交流材料清洁优美的城市容貌是广大市民文明素质、城市经济实力的最好体现,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而且能促进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因此建立市容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创建适宜人居良好生态环境,是新形势下市容环卫工作必须探讨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我市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夯实基础,抓好‘五性’,力创精品,强化监管”的市容环卫管理新机制。一、夯实基础,控制源头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在运输、倾倒、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影响市容环卫的两大主要污染源,我们在消除这两大污染源时做到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一是筹建垃圾综合处理场。多年来我市原有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无论是处理工艺还是设施规模均达不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日产日清”的标准要求,在垃圾产生高峰期垃圾出院不出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0XX年我市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获得国债资金,加上地方自筹资金共投入1.5亿元,在城北8公里处开工建设了一座占地300亩、日处理能力500余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20XX年底生活垃圾处理场即可基本建成投入使用。通过垃圾处理场XX县区目前每天500余吨的生活垃圾可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经雨水浸泡产生的污水,通过污水调节池输送到污水处理场进行消毒、净化、沉淀及生化处理,排出的水质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将有效避免对土壤及周边环境的再污染。二是实施全封闭运输。从2000年初,为消除生活垃圾、建筑渣土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市政府先后颁发了《市XX县区生活垃圾管理规定》、《关于市XX县区建筑渣土、建筑材料实行封闭运输的规定》,建成了36个垃圾中转站,购置了6部大型垃圾压缩车,XX县区所有的生活垃圾经压缩,每天按规定的线路、时间进行运输,转运后在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有效消除了生活垃圾、建筑渣土在转运途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三是实行垃圾袋装化管理。为控制垃圾裸露污染,我市在XX县区各社区对生活垃圾实行了袋装化管理,规定市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袋装后放(倒)在指定地点,由环卫人员第1页共3页每天定时上门收集,转送到中转站压缩后运至垃圾场,乱扔乱倒垃圾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二、抓好“五性”,创新管理模式。城市流动人口多、市民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和环卫管理存在的个体因素,导致环卫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临时性和突发性、长期性、反复性、区域性特点,处理好“五性”,建立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必须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制订应急预案,应对临时、突发性事件。市环卫处成立了应急服务中心,制订了《环卫紧急预案》,遇到雨、雪天气和建筑垃圾的抛洒等情况,及时启动预案,采取用铁锹铲、铁刷洗、水冲、扫等方法清理路面污染物。据统计三年来共妥善处理临时、突发造脏事件70余次,有效维护了路面整洁。二是更新机械清扫设备,实现道路长期性保洁。我市多年来用于道路清扫、保洁的主要工具一直是竹扫帚,这种竹扫帚对清扫污水、泥砂有很好的作用,但要扫净灰尘却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环卫处投资600万余元,购置了14部道路清扫机、2部喷雾洒水洗路车,较好地清除了路面灰尘和树叶,道路保持了常年清洁。三是加大人工清扫力度,遏制卫生反复性回潮。在XX县区所辖42条主干道和98条小街巷以及绿地、广场内,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定效,自20XX年起环卫清扫保洁由全天一班八小时制改为全天两班14小时制,全天清扫员做到在岗到位;每天两次普扫后,清扫员巡会捡扫,交接班做到无缝隙衔接,尤其是每天上下班人、车流量高峰时刻,各管辖路段捡扫零星垃圾更是做到5分钟之内处理完毕,较好地解决了卫生反弹回潮现象。四是加强重点部位力量,放大环卫区域性亮点。对人车流量大、脏乱差现象严重的繁华区及车站等人口聚散地段,在人力、设备上进行重点倾斜,选派那些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清扫、保洁工作,做到清扫工具、捡拾工具一应俱全,突出配备一定数量的清扫车,保证了这些地段的基础卫生工作落在实处,成为了展示形象、反映环卫工作的新亮点。三、力创精品,拓展环卫新思路。针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卫工作提出的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