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观光农业的兴起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依托,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荷兰的花卉产业旅游、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日本的农业公园、新加坡的都市农业科技公园世界闻名;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观光农业,萌芽于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初。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如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XX县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尤其是北京的郊县,目前已建起大中小观光项目1300多个,2000年接待游客2179万人次,总收入达12亿元。观光农业的兴起有其内在机理和客观必然性。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迫切需要在广袤的原野、美丽的田园风光中放松身心,这种内在需求是观光农业兴起的根本原因。其次,改革开放20年,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费总支出越来越多,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人们在温饱状态下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农业)的物质产品上;在小康时期,人们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加工业)的物质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上;小康水平以后,第1页共8页人们的消费热点必然向第三产业,尤其旅游业所提供的非物质产品转移。可以说这种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第三,农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其生产过程、生物景观、农事文化等还具有生态、观赏、教育、健身等非物质性功能。以前人们只重视其物质功能的开发,而忽视了其非物质功能的利用。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农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农业的休闲、观光、健身、娱乐、度假等非物质性功能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可以说是观光农业产生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决定了观光农业必然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二、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与发展模式观光农业在海外已属传统产业,其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类型: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公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从其开发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三大类型: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XX县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第2页共8页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我国的观光农业尚属新兴产业,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