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和时间——三年级数学案例与分析一、设计理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当今教育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亲历中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要想立竿见影,必须给学生一个情景,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个实践,让他们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创造。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62-63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求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法。时刻和时间的区分。教具准备:钟表、钟面、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同桌交流:1、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圈,也就是()分。2、分针走一个小格是()分,走一个大格是()分,走一圈是()分。3、1时=()分1分=()秒二、小组合作:教科书62页例1:2时=()分3分=()秒教师找学生检验结果:为什么2时=120分,3分=180秒,因为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120分。同样1分是60秒,3分就是3个60秒,也就是180秒。真棒!大家一起来完成62页“做一做”第一题,说一说是怎么算的?三、全班探讨:教科书62页例2。出示情境图。求中间时间的计算方法。出示钟表或钟面:小明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的?(7:30)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7:4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下位与你喜欢的同学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检验:A生:从钟面上看,分针从6走到9一共走了3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3个大格也就是15分,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B生:我是用7:45-7:30=15分,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也可以求出中间的时间。真了不起!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6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吗!四、继续深钻:时刻与时间。用实例来分析。小明星期六上午的活动安排:7:00-7:30早餐7:30-8:30早锻炼8:30-10:00做作业10:00-11:00看电视11:00-12:00画画小明看电视用了多长时间?怎样计算?11:00-10:00=1(小时)是1时还是1小时呢?为什么?要不要老师帮你们分析一下?一般来说,10时和11时是表示时刻的,用时做单位。1小时是表示时间的,用小时做单位。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的时间是表示时刻的,用时来表示。中间经过的时间是表示时间的,用小时来表示。比如:爸爸每天上午8时上班下午17时下班,全天工作了9小时。五、课堂练习:教科书练习十四的1-4题。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知道了求中间的时间可以用减法做。我会做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我会区分时刻与时间。七、板书设计:1、教科书62页例1:2时=120分3分=180秒2、教科书62页例2:小明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7:45-7:30=15分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3、隐形例3:时刻与时间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叫时刻,用时做单位。中间经过的时间叫时间,用小时做单位。三、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学例1时我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时与分的关系。用加法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很快,同学们就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了做一做第一题。再通过例2及做一做第二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运用情境图生动的画面和信息,借助钟表或模型直观演示,用多种思路解决了求中间时间的简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2、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实现了课堂上学生自主地实践操作,言语交流和感知评价,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的局面。外在的活动形式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不仅动口、动手、动脑,更为可贵的是动情了。3、区分时刻与时间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