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自主开发教材:《爱的故事》习作课教学设计灵璧县实验小学:张素芹教学目标:1、聆听爱的故事,述说爱。2、诵读爱的诗歌,回忆爱的篇章,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感受爱。3、叙写爱的故事,传承爱,颂扬爱,学会爱。教学重点:述说爱,诵读爱,酝酿情感,激发习作热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讲述故事,聆听爱。(设计意图:创设习作主题情境,渲染情感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师讲述故事:《雪野中那片红雪》。(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八岁的女儿到滑雪场滑雪,突然发生了雪崩,母女俩被推倒了谷底。已经三天三夜了,由于她们都穿着白色的滑雪衫,搜救的飞机始终未能发现她们。女儿因体力不支,已经奄奄一息,妈妈只好不停地呼唤她,鼓励她“一定要坚强,要好好活着。”可是女儿还是昏了过去。第四天早上,女儿得救了,可妈妈却永远离开了她。原来,在最后的危机关头,是妈妈用牙齿咬破了自己右手腕上的动脉血管,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大片白雪,飞机这才得以发现她们。当时,人们看到的是,妈妈的滑雪衫已经盖在了女儿身上,在她的怀中另一只手还在紧紧地握着女儿的一双小脚。)“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主题吗?”“爱!”,“对,正是‘爱’”!(板书课题)二、纵览古今,诵读爱。1、穿越历史,爱传千载:(设计意图: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仅小学教材中选编和推荐的古诗文就有120篇。这些诗文文词优美,内容多彩,情感丰富,其中描写“爱”的诗词就有二十余篇,且多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之作。设计“复习诵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感受爱,初步打开习作思路,奠定习作情感基调;更在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过渡语: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永恒的赞歌,穿越历史长空,至今,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古人那炽热的情感,丰富、博大的爱。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进经典,走进那千古传颂的爱。(播放课件,引导诵读,教师激情解说“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这是浓浓的母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血脉相连的同胞手足之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这是相交相知的朋友之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是对家乡的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这是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爱!”)2、走进今朝,爱延万代:(设计意图:一至六年级的小学教材中,描写各种各样“爱”的篇章琳琅满目,且许多篇章学生已耳熟能详,孰能成诵。本环节设计即在于利用学生这一认知基础,选出教材中有代表性的“爱”的篇章,引导学生激情速读课题,主题,虽然用时短暂如浮光掠影,但瞬间学生记忆被唤醒,课文内容、情节乃至写作方法等相关信息被激活,学生思维也在“古诗文诵读”环节基础上走向更广更深;写作方法也将被潜移默化地学习、汲取。)过渡语“同学们,穿越历史,爱传千载;走进今朝,爱的故事依然每天都在发生,并将传延万代。别的不说,单看咱们课本中那些爱的篇章、爱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感动不已了。”(课件出示,引导诵读:)《怀念母亲》《妈妈的账单》——浓浓的母爱《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示》——伟大的父爱《小抄写员》《鲁本的秘密》——孩子对父母最真挚的爱《难忘的启蒙》《丁香花》——平凡而崇高的师生爱《他是我的朋友》《纸船和风筝》——饱含理解与关心的朋友之爱《穷人》《搭石》——朴实的邻里乡亲之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陌生人之间的最具尊重艺术的爱《掌声》《番茄太阳》——尊残助残之爱《亲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民族爱《一面五星红旗》——对祖国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