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急性循环衰竭共识解读VIP免费

急性循环衰竭共识解读_第1页
1/59
急性循环衰竭共识解读_第2页
2/59
急性循环衰竭共识解读_第3页
3/59
《《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践专家共识》》解读解读主要内容•一、背景概述•二、病理生理机制•三、早期识别及诊断•四、临床治疗主要内容•一、背景概述急性循环衰竭的概念1.VincentJL,DeBackerD.NEnglJMed2013;369:1726-1734.2.CecconiM,etal.IntensiveCareMed2014;40:1795-1815.3.VincentJL,etal.CritCare2012;16:239.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急性循环衰竭(acutecirculatoryfailure,ACF)氧输送不能保证机体代谢需要,细胞缺氧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病理生理状况急性循环衰竭的概念•急性循环衰竭(ACF),是指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以致氧输送不能保证机体代谢需要,从而引起细胞缺氧的病理生理状况。•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换言之,休克的最佳定义即是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循环衰竭与休克的关系•休克最佳的定义就是急性循环衰竭1,2•休克是ACF的临床表现3,41.PernerA,etal.ActaAnaesthesiolScand.2015;59(3):274-85.2.VincentJL,etal.CritCareMed.2012;16(6):239.3.VincentJL,etal.NEnglJMed2013;369:1726-34.4.CecconiM,etal.IntensiveCareMed.2014;40(12):1795-815.制定急性循环衰竭专家共识的背景•疾病危害: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严重脓毒症病死率30%,而合并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病死率可达50%1•疾病危害: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严重脓毒症病死率30%,而合并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病死率可达50%1•临床需求:现有休克诊断标准仍为1982年“三衰”会议制定的标准•临床需求:现有休克诊断标准仍为1982年“三衰”会议制定的标准•2014年欧洲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提出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的新观点:提升乳酸在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中的地位;不应以低血压作为必要标准定义急性循环衰竭(休克)2•2014年欧洲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提出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的新观点:提升乳酸在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中的地位;不应以低血压作为必要标准定义急性循环衰竭(休克)21.AlbertiC,etal.IntensiveCareMed.2002;28(2):108-121.2.CecconiM,etal.IntensiveCareMed2014;40:1795-1815.•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急性循环衰竭是休克的最佳定义强调病理生理,强调临床实践,共同努力,降低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病死率强调病理生理,强调临床实践,共同努力,降低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病死率1982年休克诊断标准•必需:基础疾病•3有其1:收缩压<80mmHg;脉压<2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降低>30%。•3有其2:意识异常;心率超过100次/min或脉搏不能触及;四肢厥冷、毛细血管充盈实验阳性、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h或无尿。2014年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标准•必需:乳酸增高•3个窗口的循环低灌注表现(其中之一)肾:充分补液后少尿(<0.5ml/kg•min);脑:意识改变;皮肤:湿冷、苍白、发绀、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s;主要改变:提升乳酸在休克(ACF)诊断中的地位,弱化血压。指出不应以血压定义休克(ACF)。血乳酸较血压更早提示休克。主要内容•一、背景概述•二、病理生理机制病理生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微循环的功能障碍。•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及氧代动力学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心功能异常、有效循环容量减少及外周血管阻力的改变。氧代动力学异常即氧供应(DO2)与氧消耗(VO2)的不平衡,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降低反映了体循环低氧,而血乳酸升高间接反映了微循环低氧及细胞缺氧。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类型•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按病因可分为脓毒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按血流动力学可分为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功能异常:心排量CO;有效循环容量:容量及容量反应性;外周血管阻力:SVR。•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微循环状态并不同步。•重症患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急性循环衰竭共识解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