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双手》课件VIP免费

《一双手》课件_第1页
1/17
《一双手》课件_第2页
2/17
《一双手》课件_第3页
3/17
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一位农民的手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又细又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一位老师的手猜猜看!阅读下列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写的是谁的手?姜梦之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写法。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给下列红色字词注音惺忪(xīngsōnɡ)铁镐(ǎoɡ)老茧(jiǎn)一垧(shǎnɡ)裹住(uǒɡ)速读课文,想想:1、“一双手”是写谁的手?2、文中哪个词概括出这双手的特点?为了突出“奇”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回答。(1)外形之奇:粗糙如“半截老松木”,坚硬的“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呈木色的皮肤,又深又粗的纹络,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巨大的手掌等。(2)贡献之奇:“栽树26万多棵”“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等。请仔细阅读课文,划出人物言行的语句,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塑造了的一个人。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作者为什么写这双手?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人物所做工作)的密切关系做文章,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明写各种各样的手,一双手。天下第一奇手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像一根老甘蔗;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6、手坚硬耐搓。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或写出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示例:这是一张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双手为美化祖国,造福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不是全面具体地去介绍他,而是选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请你借鉴下面一段颁奖词,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颁奖词写法:1、事迹+精神(品质)2、语言优美、凝练:比喻、排比……示例1: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示例2:长城是数十万能工巧匠,淌了十年汗水修建成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施工人员历时50年筑成的,而伊春林区年仅32岁的育林功臣张迎善却用自己的一双手创造了5年改林、造林1170亩的奇迹。这是一双肉长的手,却胜过了铁铸的镐;这是一双“丑陋”的手,却创造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就是这双平凡的奇手,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奉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一双手》课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