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和方式研究(一)自从普通高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来,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事实上就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其学科地位下降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典型的表现是:政治学科在整个理科教学体系中被“边缘化”,成为“小科”“副科”,教学工作不再为学校所重视,更难以获得校领导的有力支持;教师学科认同感降低,自我评价下降,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上难以有创新,教学效率低下,即便是能够达成知识目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难以达成。对理科班学生而言,由于高考不考政治,而毕业会考几乎人人都能“过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可能:理科学生即便是在文、理分科后不上政治课,但会考时只要“临时抱佛脚”“礼拜功”,甚至是“一夜功”的结果也堪称理想,因此学生上政治课的态度十分消极,上课不是做其他作业,就是读闲书或者睡觉。显然,学生上政治课的态度堪称“理性”,因为他们要考虑其“机会成本”(为了获取某种机会而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大多数学生不用功的情况下,谁在政治学科上花的工夫多,谁的高考“收益”就低。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博弈”,非合作博弈,其结果必然是:教学生态的恶化,师生关系和谐的丧失。这种情况不仅使教师有挫折感,也严重打击了那些少数对政治课有兴趣的理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教与学南辕北辙。此外,由于政治教师几乎没有可能担任高中理科班的班主任,因此政治教师一旦遇到课堂管理上的困难,也难以得到校方或者是那些身为“理科”教师班主任的理解与支持,这就人为地制造了政治教师的困境——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尽管上述事实不容否认,但它也只是部分事实,困境本身也启示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机遇,而办法也总会比困难多。在教学实践中,那些让教师有成就感、精神愉悦,让学生念念不忘甚至是乐此不疲并有所期待的理科班思想政治课,则给了我们看问题的另一种视角。一、让课堂呈现出丰富的美感1.丰富的美感在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以教学技术的眼光看待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那么教学本身只是你的日常工作——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册练习,一届学生,一份成绩单而已,只有“教”,没有“育”。当你把它视为一项值得付出心血的、有别样价值的事业来看待时,那么理科班政治课教学则是“既要教,又要育”的。作为教师,你必须具备对美的精细、敏锐的感觉,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的美感(内涵的美与外显的美),有它独具的韵味与风致,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与个性风采。马克思曾这样说过:“如果你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素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优秀、出色的教师都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作一门艺术,一项美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常说,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优秀教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总是善于发现美、创造美,为课堂、为学生营造了美的情境,让学生在洋溢着美的氛围里建构知识、拓展视野、涵育品性、体验生命的流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因而是个动态开放、生成,认知与情感相整合,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相整合,师生相互尊重、欣赏、关照且悦纳自己的活动过程。这其中透露出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思理之美,则是教学中内在的美、根本性的美,没有它,思想政治课教学便难以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内在的美外显在师生的课堂交往活动中,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语言的美,教学方式、手段的美,教师和学生在情绪轻松、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中,洋溢着教与学的幸福感受。教与学都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即便师生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也都能心平气和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至于相互误解,或一方把观点强加于另一方。当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善”的、合乎教学道德的,因为教师与学生都是自由的,整个教学生态是和谐的。2.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美感创造的条件与可能如果我们用审美的态度看问题,理科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其实“别有洞天”。首先,理科班政治教师的教学负担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