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王维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一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有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和课程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引导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认识浦东开放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意义,认识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及与别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外开放的历程及成就,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的艰难,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三、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四、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六、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七、学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的春天,一位75岁的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在他手指划过的地方,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飞桥使天堑变通衢──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老人画下的那个圈在30年间不断扩大,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从天涯海角到白山黑水。今天,我们摆脱了建国时的一穷二白,迎来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新局面。本节课学习改革开放30年间,是如何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推进教学】一、探其因: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展示相关图片后,师生讨论,《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素。二、(一)背景:1、国际方面:(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方面:(1)“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感其程:对外开放的过程设问:如此之大的中国,从哪里开始对外开放?(学生讨论)(二)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回答: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②为什么首先选择广东、福建来创办特区呢?出示材料介绍概念: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讨论: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当时创办时情况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开放的艰难。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经济管理体制。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展示1980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