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柳永制作人: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杨阅1、赏析本词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初步掌握诗歌鉴赏方法。3、体会本词哀怨缠绵的情境美。《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属慢词,此词声调富于情致,有凄恻哀婉之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晚年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仕途不顺飘零沦落自由不羁知人论世:·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1、理解词意,概括上下阕内容。2、词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3、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情景如何交织?4、怎样理解下片中所使用的意象?鉴赏并拓展这些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研讨探究:研讨探究:上阕: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儿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下阕: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想象中的别后情景长亭送别:离别难羁旅长愁:思念苦概括上下阕内容:上阙:情景(一)寒蝉凄切点明时令:深秋萧瑟秋蝉哀鸣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长亭送别骤雨初歇点明气候:雨停人走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视觉皆隐离情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烘托凄冷沉郁的气氛离别景物:凄切悲凉“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饯别时的心情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委婉曲折竟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诉无语泣无声悲之切写情态:语言通俗感情真挚“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无绪催发泪眼无语离别场面:缠绵凄恻情景(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设想别后情景去去:一程又一程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承上启下)离人无限凄楚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途渺茫愁绪绵长浓重无边无际把别离之苦引向未来之悲此去行程:惆怅伤感今宵酒醒此去经年杨柳晓风残月好景虚设风情难言酒醒伤情惨不成欢自古多情伤离别清秋节下阕下阕::情景(三)情景(三)愁意浓浓因情造景情景交融下阕:意象赏析中国古代诗歌里的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意象:出现:出现在作品中带有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主观感情的的物象物象。。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典型意象:柳风月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愁象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楚岸柳何穷,别愁纷如絮。——廖世美《烛影摇红》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李白《忆秦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冷的感觉。寓意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团聚与分离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更易引起词人的愁思。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象征离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