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思考我校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单位,是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全国华文教育基地,从1963年招收第一名国际学生至今,共培养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学生4000余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哈萨克斯坦学籍学生鲁斯兰(蓝天),在学校四年读书期间,每年均二次无偿献出稀有血型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救助中国病患者,受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赞扬,称赞他是中哈友谊的使者。一、我校来华留学学生思想特性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千差万别,他们的思想特点表现出很大差异性。但由于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期间共处于同一个社会环境,面对同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一特殊群表现为如下共性特点:1.抱团取暖。留学生来到异地文化环境中迫切需要和自己有相同背景和经历的同学减轻自己的焦虑,给予自己安全感。随着时间流逝,语言能力强、跨文化适应好、交际能力较强的留学生会跳出同胞圈,发展自己的人际圈。但有更多的留学生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只与同胞交往,他们具有抱团取暖倾向。2.优越感与特权意识。在涉外事务中,我国长期以“外事无小事”为指导思想,从政府的政策制定到高校具体落实,无一不反映着对留学生的优待。留学生有更好的住宿条件,办事会享受更好的服务甚至在学业和考试中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本是对背井离乡的留学生的一种体谅和关心。但长此以往,逐渐滋长留学生的优越感和特权意识,部分留学生觉得自己高中国学生一等。如果学校对他们的诉求不予满足,他们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威胁学校。3.纪律意识淡薄、自由散漫。部分留学生甚至有的还是拿着丰厚奖学金的留学生长期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非法打工,给高校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体制和执行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留学生镀金拿文凭、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懂感恩,缺乏责任感。第1页共4页4.不懂中国国情文化。很多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即使过了hsk六级的留学生在与中国人相处时对中国的很多现象还是不能理解。很多与留学生打交道的老师职员与留学生沟通起来很困难,这种困难不是语言上的困难,而是由于深层次的心理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困难。虽然很多高校为留学生开设中国概况、中国历史文化等课程,而要把这种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交际的力量,需要专门的思想教育类课程的配合。二、开展留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留学生思想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留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针: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包含以下内容:1.法制教育及安全教育,树立规则意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班主任主题班会、网络微信平台推送等各种形式加强对留学生签证、就业、治安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学生签署安全责任书。建立和完善学校关于留学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树立留学生的规章意识。2.中国国情教育。在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的原则下,应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文化教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国民性等,为留学生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渊源、形成、发展,以生动的案例为留学生揭示中国人最深刻的国民性、人情世故以及礼仪文化,教会留学生如何与中国人相处。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来华留学生从不同的国度来中国,由于各种跨文化差异导致一系列的跨文化冲突。教育中,老师对学生遵纪守规的优良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这种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不能使学生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快和动力,教育要求很难内化成学生自身道德的需要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第2页共4页4.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大多数留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与其他中国学生一样面临大学适应、恋爱烦恼、学业压力等问题,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