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14年春雷波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以“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为主线。本文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采取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议议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教学时,把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2、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3、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教学重点: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孩子们,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过脚吗?老师想知道,你们有谁给父母洗过脚呢?”(预设:孩子们或许沉默,或许说没有。)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纸笔,把你此刻心里的所感所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钟)(设计意图: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问题,为下面的教学作情感铺垫。)二、以图引文,导读感悟(一)、感悟第一幅画的相关内容:感受爱1、这是课文中哪一部分的场景?(1—9自然段)2、从1至9自然段中找出有关描写他们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小声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3、学生说描写他们这时表现的语句,教师随机指导:从这里你体会出什么?异口同声:换一个词语——不约而同。骄傲:换一个词:自豪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做做动作“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该怎么读?4、引读:老师点起数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大声点数,“1、2、3……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怎么样?接读……5、思考:从这些孩子的举动中,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可是还不懂什么?(会感受爱,但他们不懂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6、让我们一边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一边分角色朗读,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小结:多么幸福啊,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板书:感受爱过渡:“热闹”的场面因为什么问题而发生了变化?(板书:沉默)(二)感悟第二幅画的相关内容:沉默中懂得回报爱1、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时,同学们骄傲、兴奋、热闹,可是再看这一幅图,有什么变化?2、这是课文中哪一部分的场景?(11、12、13自然段)3、“寂然无声”,静到什么程度?请一位同学读,读出“静”的感觉。其他学生评价。4、画出“沉默之时”描写孩子们神态、动作的句子。5、与刚才的热闹有多大的反差啊!看图,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沉默了,在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在沉默中,同学们懂得什么?出示口头表达练习:在这沉默的一分钟里,孩子们心里可能会这样想:()预设学生的答案:父母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呢?下一次我可千万别忘了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要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呢?……6、同学们,请拿出刚开课时的习作写话再读一读。预设学生写的内容:妈妈为我洗过那么多次脚,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是我回报给妈妈的却太少了……亲爱的妈妈呀,你那么疼我,可我有时还跟您怄气,您能原谅不懂事的女儿吗?”妈妈这样疼我、爱我,我拿什么回报给妈妈呢?7、带着这样的内疚、懊悔心情我们再来读这两段文字,看谁读得最好。8、是啊,让同学们陷入这令人尴尬的沉默中,其实是老师有意设计的。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本能的,可是,这位老师却想寻找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9、课件展示: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时的神色之中。为什么犯了错误的神色是可爱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他们意识到了应该回报父母的爱。10、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从“目光”“又回来了”你知道孩子们心里想什么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