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XX年7月1日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1、什么是国家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2、国家安全包括哪些方面。为了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11个领域对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3、为什么把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提升全社会的国家安全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规定,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4、新的国家安全法对军事安全做了哪些规定。国家加强武装力量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设与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相适应的武装力量;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防备和抵御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开展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实施联合国维和、国际救援、海上护航和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军事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和世界和平。5、开展国家安全立法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吗。1947年,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国家安全法》,世人熟知的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机构都是这部法律的产物。英国则更早。英国在1911年就发布过一部《反间谍》的成文法,1989年又发布了一部《政府保密法》。“9·11”事件后,英国在10年内连出了4部与反恐和国家安第1页共12页全相关的法律。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国也专门把国家安全写进了该国的《刑法典》。——中国通过首部反恐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于20XX年12月27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6号主席令公布,于20XX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十章97条,对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基本原则、体制机制、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的反恐职责义务、手段措施和法律责任,是反恐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依靠、动员所有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个人共同开展反恐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是动员全社会力量防范打击恐怖主义的法律基石。该法第一章总则,规范了我国反恐工作的基本问题,是整部法律的统领。本文重点对总则内容进行解读。焦点1:立法宗旨立法宗旨即立法目的,根据第一条规定,该法的立法目的有三:一是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二是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三是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制定该法的根本目的,“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实现上述根本目的的手段和措施。焦点2:原则立场该法第二条规定了基本原则和立场,开宗明义表明了国家对恐怖主义的基本态度:一是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二是依法取缔恐怖活动组织;三是对任何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行为,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四是国家不向任何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作出妥协;五是国家不向任何恐怖活动人员提供庇护或者给予难民地位。第2页共12页焦点3:法律概念该法第三条对“恐怖主义”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这一定义,明确了恐怖主义是一种主张或者行为,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它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