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小苹果”——我的班主任幸福教育故事张燕我们班的孩子,经常给我惊喜。教师节的早晨,早读前我被拒之门外,透过玻璃窗只见他们在黑板前忙乎着。一会儿,门开了,全班孩子齐声唱着:“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张老师节日快乐!”还有一位胖乎乎的男孩子在装饰得花花绿绿的黑板前手舞足蹈地“翩翩起舞”,那一刻,我想笑,偏又湿润了眼睛……那一天他们格外听话,格外懂事。我的确收到了学生“深深的爱”这份特殊的礼物,感受着他们送给我的幸福。常说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美丽的心情。没有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只有用心做的人,才能体会到做班主任的幸福。作为班主任,我所在的班级有66名学生,66个兵,66张小嘴,66双小眼睛,66种行为习惯……面对66名性格各异的学生,也有烦躁生气的时候,但看到他们稚嫩的小脸,所有的埋怨化作乌有,享受童真带来的幸福。在一次画画写话作业,内容是练习广播体操,一个孩子的图画中有一个柳眉倒竖、撇着嘴、挥舞拳头的女性,黯然失笑的我把它展示在大屏幕上问孩子:“这是谁呀?”一个女孩认真地说:“我们做得不好时,张老师你就是这样的。”这事让我思考了很久,尝试在严肃认真的上课时间穿插诙谐,时有轻松时刻。这样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产生了互动。在样这样的互动下幸福感油然而生,这一切基础就是"爱"。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一切爱的基础上,却不乏个例。我们班让我思考最多的是这样一个“兵”,姑且称之为小华吧。一年级开学第一个月,如“老母鸡”一般“孵”在班中。每天从坐、站、举手、排队、收发作业、打扫卫生、礼貌问题等一一教起。下午课间正帮助几名学生扫地,恰巧小华从旁经过——“小华,请你把地上的簸箕带到卫生角。”我说。“我又不是值日生!”他双眼没焦距的看了我一眼,跨过簸箕,摇摇晃晃的回到座位。片刻的愕然……幸亏其他孩子热热闹闹的进入教室掩盖了我的尴尬。回到办公室我想是我做的不好,让他不喜欢我?不是呀,一年的孩子都争先恐后的围在老师身边,积极的完成老师交代的工作,老师的话可比“圣旨”了!可他居然拒绝了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从那天开始我格外注意他,小华长得白白胖胖个子高,他的小问题也很多,越来越明显:基本每次进教室,都有学生来告状:“张老师,小华又怎么怎么了”;上课摇晃靠背椅,时常掌握不好重心“嗵”的后仰摔倒在地上,引得其他学生都扭头看他,他呢,嘿嘿自笑;书写敷衍潦草,擦痕明显;很多次的早晨在公交车遇到小华母子,小华依然双眼没焦距的看着窗外,不理睬我;他只能一人独坐,每周换座位只是左右调换,因为经常惹哭前后座的女孩子,严重的一次一个女孩子的妈妈想和小华的妈妈谈谈,可演变为两位妈妈各自护着孩子犹如乌眼鸡般面对面的吵起来,引得接孩子的家长们围观,最后是老师出面总算平息了争吵,晚上小华妈妈给我打了近40分钟电话“告状”数落对方的不是……真头疼!事后和小华妈妈交流,了解到他的家庭:小华父母经商,年龄较大,尤其是父亲,中年得子对孩子宠爱有加;父母在小华5岁前一直忙于事业,孩子在幼儿园全托,周末又上很多的兴趣班,弹琴、吹笛;现在母亲休息在家全职照顾小华。一次被他欺负的学生告状,我问小华:“你为什么老去欺负他呢?和别同学好好玩不行吗?”小华嘿嘿一笑:“没人和我玩。”这是真正的原因吗?在班里,我问学生“谁和小华是好朋友?”“你喜欢小华吗?”答案都是否定的。这让我开始意识到是小华的一些行为模式不对,尤其是和同学交往的模式不对,其实他的内心渴望有朋友、渴望被认同,他的所有出格行为都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让同学注意他,接近他,当有同学不理睬他就通过追逐、拉扯和人家“玩”,可这样只能让同学越来越厌烦他,疏远他,他的父母也只是从表面上认为是其他孩子欺负小华,极力维护孩子在校的“地位”,渐渐的小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渴望交朋友——引起同学注意——同学反感,不理睬他——进一步引起同学注意:追逐打闹——同学更加反感小华,产生矛盾纠纷——家长轻率地介入——同学愈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