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白杨》教学设计VIP免费

《白杨》教学设计_第1页
1/3
《白杨》教学设计_第2页
2/3
《白杨》教学设计_第3页
3/3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生:高大挺秀。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设计意图: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生:崇敬。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设计意图: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三、读文段,体会感情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引读17小节。)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白杨》教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