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高容13696466682摘要:从当前形式上看,我们语文学科在各个学科之间属于劣势科目,多数学生都不太重视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很淡。追究原因,有四,一是中文是母语,不学都会;二是语文知识太杂,上要通天文,下要通地理,学不透;三是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长进也不大;四是长期的教育模式以“灌”为主,学生缺乏主体能动性。总之,学生长时间从事一件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由应付到反感,直至完全讨厌。为了改变语文学科的现状,我们的语文前辈们、我们的课改新秀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力图通过课堂中主体角色的转变来让学生变得爱学语文。可是,学生学生的兴趣缺失了,我们所做的努力一切都将是白费,为此,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找回孩子的兴趣。那么,兴趣从哪里找回呢?我认为,兴趣从有效的课前预习中来。关键词:新课改学生主动性兴趣有效课前预习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传统学习方式是听课,作业。教师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而忽视学生预习,很少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知和自省。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把语文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走上了课改的舞台。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所谓课前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的学习过程。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的关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语文进行有效预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我们教师讲课要“备课”,备教案,备学生;同样,我们学生听课前也要“备学”。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义,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只有如此,学生上课时才会有的放矢,这里的“备学”也就是预习。如果学生没有经过预习或者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的话,学生就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的了解,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也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可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预习做到有效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二方面是进行有效的预习效果监测,不让预习流于形式。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谈谈自己浅薄的想法。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文体不同,预习内容不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不是把预习作业全都写出来等着学生填空。比如,针对所有文章的开门课来说,都应该做的预习有查字典扫清课文中的文字障碍,通读课文至少三遍,编段号,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思考课后题目等。接下来的课时预习就要根据文体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指导,比如说记叙文要预习文章写了那个人,写了些什么事,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和技巧等;又比如说说明文就要预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有何特色等;再如文言文就要结合注释试读课文,试解课文,文中有哪些一词多义,有哪些古今异义,有哪些通假字,有哪些特殊句式等,总之,让学生举一反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