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向上汲取的力量。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一)聚集父亲,体会父爱的了不起。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1)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课件出示】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艰难,找到了吗?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3)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4)“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太危险了)5)师生分角色读——【课件出示】6)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7)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8)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课外延伸,升华情感(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作业: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