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音乐欣赏虞美人李煜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唐代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一、解题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二、知人论世1、把握节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3、重读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三、诵读感知(一)、请找出本词的词眼。问君能有几多愁?四、鉴赏分析(二)、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知人论世公元978年,李煜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于其所拘小楼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虞美人》,声传于外。宋太宗(赵光义)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命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往事之叹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三)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提示:从意象、艺术手法、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1)、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这些意象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年年到来的“东风”不堪回首的“故国”应犹在的“雕栏玉砌”已改的“朱颜”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昔日九五至尊今日阶下囚人生短暂无常对比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物是(自然永恒)----景人非(人生无常)----情(2)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我们虽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让他的“愁”真实可感?有什么效果?(3)名句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比喻、夸张、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写“愁”的其它古诗词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1、比喻、夸张、设问2、对比3、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小结: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呢?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