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一、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声音是人及一些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把“声现象”作为本套教材第一章的初衷。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让学生感悟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探究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下调整,我会先引导学生去体会声音是有趣的,还把声音的一些简单的应用提前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物理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更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堂探讨来自主得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得出其中包含的物理学道理。②.通过课堂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与众。③.通过让学生自主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对于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学生们较难理解,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用水波类比声波帮助学生理解。二、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年龄段,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所以,我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这三个基本轨道上有效地进行物理学习活动。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做到在课堂上教师少说、学生多思考;教师少写、学生多动手;教师少在讲台前,多到学生中间去。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三、教学程序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我先向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如人们的谈话声、铃声、蛙鸣声、机器的运转声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然后设问:你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2、动手实验(1)声音的产生利用音叉、橡皮筋、使其发声,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发声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的特点,由我和学生共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在此,让全班同学和我一起得为我们共同的努力得出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真理而鼓掌(以此来让学生感到鼓声的产生也有振动,同时也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后让学生用手按着自己的喉咙去感受发音的是由振动所产生的。知道声音产生原理以后,让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界中有趣的发声现象,如蜜蜂的嗡嗡声、大海的波涛声、琴声、笛声等,并分析出这些声音是由发声体哪部分振动产生的,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认识。(2)声音的传播在得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后要引导学生来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由于声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