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体,激发情感——《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与反思【背景】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段屈辱的历史留给现在的孩子们的只剩下几堵断壁残垣了,它昔日的辉煌和迷人的景观,如果只是单凭几段文字的描述,孩子们是很难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媒体资源进行有效、合理地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从而加深和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引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深层思考。《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是一门情感十分丰富的学科,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赏文入境,激发他们去体验,去思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以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现摘录教学片段(1)如下:一、音画导学,调动情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师:(播放图片,配乐介绍)你们看,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皇家园林,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成为了一座“万园之园”,这就是——圆明园。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皇家园林,去感受它当年的辉煌。(评析:播放《月光曲》和昔日圆明园的美景图片,加上老师充满激情的介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从想象到现实真切地感受昔日“万园之园”的辉煌,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唯美画面,创设情境。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用“”画出有关的句子。生:(默读课文。)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圆明园里有什么?生1: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生2: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师:(引读)园子里有____的殿堂,也有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____,也有象征着____。师:你能用“有……也有……;有……也有……”这个句式来说一个句子吗?生:(仿照课文说句子。)1师:这样的景观,你们觉得美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生:男女生读,齐读。师:咦,那不是海宁的安澜园吗?怎么跑到圆明园里来了?生:因为“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出来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师:你们想一睹这些景物的风采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图片。(播放《安妮的仙境》,课件出示图片。)师: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你,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呢?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屏幕上,一起去欣赏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吧!(播放《雪之梦》,课件出示图片)师:圆明园拥有的文物之多,之珍贵,难怪人们都说——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抓住“最大”品读句子)(评析: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及文本内容的独具匠心。这么多景色的图片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学生的心弦一下子被扣住了,他们的思维、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如诗如画的情境中去,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情感投入到朗读中,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也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三、动人影视,激起情感。师: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的圆明园却被毁灭了;那是因为——生:接读第五自然段。师:读了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