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一、教材分析《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所写得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没有大段的抒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多变的修辞,作者近乎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文字写着自己对生母、对祖国的怀念。就在这种朴实地书写中,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他情感的真挚与浓烈。本文在经营布局上也是颇具匠心——穿插了数篇留德日记和《寻梦》片断,真实地再现了作者怀念的轨迹和相思之苦。这样也增加了本文的跳跃性,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困难还在于,受学生自身阅历以及时空阻隔的影响,使得他们不能轻易地体会到——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产生得深切而丰富的眷恋之情。为了让学生走进季羡林的那一片心海,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以“怀念”为线索,抓住极具表现力的四个字“恨”“糊”“哭”“寻”,在反复品味中,在情景朗读中,在资料拓展中,使学生领悟到“怀念”的魂——“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敬与爱。4、初步感知本文在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季羡林生平资料,大致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学生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3、认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断吗?1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断,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三)含英咀华——体悟“怀念”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断:“当我赶回家,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3)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第二课时2、感悟“哭”字——思母至深(1)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根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2)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地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3)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地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一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4)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5)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2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6)“真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