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金钥匙”在一节大班数学《找规律》的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老师的精彩演讲、一问一答的“情境探疑”教学模式,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幼儿园如何实施“情境探疑”教学模式?幼儿园课堂就是一节节丰富多彩的师幼互动活动,在活动中要体现出“情境探疑”模式,必须以《纲要》和《指南》为导向,要把发挥孩子的自主权作为一把“金钥匙”,贯穿在活动始终。幼儿园“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让幼儿自己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探疑(认知)活动和生活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用自主权这把“金钥匙”启迪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想像、操作和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情境探疑”模式对传统幼儿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应当是幼儿主动地、建构地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成人应当是幼儿学习的积极支持者。提高幼儿园活动效率,必须改变教师讲、幼儿听,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把活动变成幼儿动手的操作、摆弄,动嘴的讨论、交流,动脑的思考、想象,争取让这把“金钥匙”渗透在各个环节中。如,这节《找规律》活动中,如果老师创设富有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规律,然后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运用规律,最后通过自我评价和师幼之间的互评解决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才能体现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的主动权。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指南》指出,允许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在一节活动中如果孩子能愉快地和老师、伙伴交流合作,敢说、敢想、敢做,富有创造力的自由表达生活中美好事物,这把“金钥匙”就真正能发挥作用。如,“运用规律”这一环节中,老师如果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不同的项链、相框、花环等等,这样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起到作用。最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孩子都想参与到精彩的活动中,不能让任何孩子当配角。如果我们在每个活动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游戏,既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展,这把“金钥匙”就真正落到了实处。如,这节活动我们在准备操作材料时给“吃不了”的幼儿准备颜色一样形状不一样的两种物体,或者形状一样颜色不一样的两种物体,让孩子制作各种有规律的东西;而给“吃不饱”的幼儿准备颜色、形状不一样的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物体,让他们自由创作圆形的、正方形的、桃形的、楼梯形的等各种形状的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这样每个幼儿都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展,真正实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总之,“情境探疑”教学模式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为本,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别剥夺他们自由的权利,这样他们才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爆发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