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类型:导学案学科:音乐年级:四年级拓宽视野,高效独学樊城区“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实施两年了,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主课堂”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现了“自主、互动、有效”的原则,但是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体自主探究能力呢?《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堂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辟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环境氛围;二是重视学生的听觉艺术,把发展音乐听觉放在重要位置;三是大幅度降低了乐理,乐谱知识及技能的难度;四是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形式的表达,结合着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培养学生的一种自信、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来发展他们的各项潜能,拥有他们自己丰富的艺术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过程,培养认知方式,注重情感融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重塑个体自主探究理念个体自主探究学习,就是不依赖教辅书的参考答案和学习伙伴的独立思维、独立观点、独家学习成果,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它以张扬学生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更主动地、更好地学习为目标,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对教材的掌握不透,对知识点的不了解等问题,个体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小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没有个体的真正独立,就没有群体讨论的价值基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只有个体自主探究的深入,才有小组合作探究的高效。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少,或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常常成为被动和机械的模仿着。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自主学习的心理,对音乐漫不经心。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传教士”的角色,转变成音乐活动的“设计师”和“导演”的角色,指点、解疑或协助,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沼泽地”,快速准确地驶入“快车道”。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有自我表现与实践的机会,并通过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卷入音乐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敢唱、敢演、敢创造的参与者、小演员。把音乐课真正变为学生表达感情的表演课。二、拓宽个体自主探究空间1、亲近自然“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在教学中,要积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实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校内外联合,构建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关爱、鼓舞、鞭策、指导与建议,在自主的时空中学习、成长。现在的音乐课大都在音乐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学生的一切行动只能在小小的空间里完成,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打破这一束缚,让学生到外界去上课。如学唱五年级歌曲《我的蓝天》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在蓝天、白云、草地、小鸟、鲜花中学习这首歌曲,学生们自主非常高效,能很快地把握歌曲的情绪、速度,也能更准确地表现歌曲,顺其自然的激起“自主参与”的动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了。(但是一定要注意组织教学,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该要用新的理念来教育学生,培养具有“自主参与”精神的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回归自然音乐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它是人们生活的情感体现。而孩子们最自然的学习是从生活中、自然环境中获得的,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东西是从他们所熟悉的环境、生活中获得的。因此,在独学中要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在小学一年级《小雨沙沙》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呈示一组自然界的音响...